近日,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提出将大力发展体育经济,建设体育经济强市。对此,国内体育产业研究领域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谭建湘认为,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体育经济发展上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建设体育经济强市将助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例如,江门可通过华侨网络对接国际体育组织,依托本土特色体育项目(如排球)吸引全球性赛事落地,打造一个对外交流的国际平台。”在谭建湘看来,江门发展体育经济具备三大核心优势:一是侨乡资源的国际链接力,江门拥有53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这一独特优势可转化为国际赛事资源引入、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二是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江门素有“排球之乡”美誉,群众基础扎实,曾培养出大批排球人才,此外台山等地民间体育氛围浓厚,为“体育+文旅”融合提供了土壤;三是作为大湾区“9+2”城市群成员,江门可承接广深港澳的溢出资源,利用区域协同效应发展特色体育产业,例如打造大湾区排球赛事中心、水上运动基地等。
跳出江门看江门,谭建湘建议,江门发展体育经济应聚焦自身特色,同时借鉴周边城市在体育经济领域的成功实践,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例如,借鉴东莞打造“篮球名城”、梅州建设“足球特区”、肇庆探索“水上运动经济”等经验做法,集中资源单点突破,通过政策倾斜吸引国家队训练基地落户,形成“小城市、大IP”的范例,将体育运动的流量转化为消费与经济增量。
“政府主导、市场缺位”是不少地方发展体育经济的难点。对此,谭建湘认为,江门要补齐体育经济市场活力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短板,亟需培育更多本土体育运营企业,同时应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落户、加大投资。在他看来,江门体育经济的破局之路,应务实地从举办更多高质量赛事、培育更多本土体育企业、出台更多精准扶持政策开始。
“体育经济不是公益事业,必须靠企业驱动。”谭建湘指出,发展体育经济,江门不缺资源与愿景,缺的是市场化机制与精准发力。唯有将侨乡底蕴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政策创新激活市场主体,借湾区协同放大发展格局,方能实现从“赛事承办地”到“体育经济新高地”的跨越。
南方+记者 郑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