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关键词,看广东各地市“新春第一会”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后,广东各地市也正陆续召开“新春第一会”。

从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到举办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县(市、区)主官立下发展“军令状”……各地市围绕同一个目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亮目标、比决心、赛路径。

 关键词一:“N+N”

在各地市的“新春第一会”中,“N+N”成为会议高频表述。

比如,河源提出持之以恒做优做好“1+3”先进制造业,即1个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的水饮料及食品、先进材料、机械与模具产业集群,推动钢铁、家居、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汕尾的“N+N”则是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3+2”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该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强而进”、传统产业“向高而攀”、服务业“向优而行”,不断挺起汕尾现代化建设产业“脊梁”。

拆解这些数字组合不难发现,各地的发展规划“制造业当家”特征显著,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

近年来,一些地市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让增长动能丝滑转换,成为这些地市“新春第一会”部署研究的重点工作。

以石化起家的茂名去年GDP突破了4000亿元,下一步将聚焦破解石化“一业独大”的产业局面。该市正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依托茂名石化、零碳产业园、欣旺达电白基地、马店河新型储能产业园、华南钛谷五大链主项目引领,加速“五链共建”向“多链共建”拓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江门则提出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行动,引导推动更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转型为系统集成和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着力建设国家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甲医院”和特色产业发展高地。

佛山发布了“1+N”新动能产业基金体系,以期加速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该基金包括设立1只总规模200亿元的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和N只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将通过5年左右时间推动形成规模不低于1200亿元的产业基金矩阵。

 关键词二: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作为让现代化产业体系扎根、获取养料的“土壤”,在各地“新春第一会”中被多次提及。

在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企业负责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选择广州的理由:营商环境。作为对市场的回应,大会提出,广州将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营商环境。

云浮提出要优化营商“软环境”,以企业满意不满意为导向,健全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设立“书记市长企业家日”,并出台助企惠民促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享受政策红利。

湛江在全市开展“干部作风提升年”行动,全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今年将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聚力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绿色食品、蓝色海洋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加快食品加工、家电、造纸、羽绒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化转型、绿色化升级,并抓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特色海洋产业集聚带。

图为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南方+记者 张令 摄

图为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南方+记者 张令 摄

产业的跃迁,既需要营商环境的精心哺育,也离不开各类生产要素的强力支撑。多地政府通过优化各类生产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内生动力的迸发更加“丝滑”。

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速涌现,应用场景已经成为营商环境中最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内容。珠海“新春第一会”提出,推动城市应用场景资源全面开放,增创30个以上新应用场景,力争将珠海打造成为全国全省应用场景创新的“首发市”。会上还发布了多份新政,其中面向新到创业就业的青年人才,珠海将提供最长三年周期的“一免两减”住房保障受到广泛关注。

中山瞄准存量工业用地、现代服务业两大“短板”发力。一方面,在近三年已腾出超4.6万亩新空间的基础上,提出深入推进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加快打造跨镇街万亩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文旅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跟上深中通道“跑起来”。

关键词三:科技创新 

广东拥有全国最全的制造业体系门类,各地市家底、优势均有所不同。透视各地发展蓝图,其中“最大公约数”无疑是科技创新这一决定性变量。

今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进一步为各地市明确了方向。

深圳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对有较好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飞行、量子科技等产业要尽最大努力谋求在全国全球的巨大优势。

东莞市政府“一号文”瞄准“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主赛道,围绕“AI+智能制造”“AI+智能终端”两大关键领域重点发力,加快形成更具规模和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按照规划,计划投入超30亿元财政资金,力争2027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惠州面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货运运输、科技服务、检测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惠州集中动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40宗,计划总投资1265亿元。2024年,惠州GDP突破6000亿元,工业对GDP的增长贡献提高到88.9%。

而一些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市,也不甘落后,正发挥独特优势奋力前进。

韶关的“新春第一会”上,设有大数据和电子信息、农林水文旅康养、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和商贸物流等五个专场产业招商对接会,现场达成签约项目118个,总金额319.5亿元。近年来,韶关依托电力、土地等要素优势助推大数据产业扬帆起势,着力打造服务大湾区人工智能AI、数字经济发展的算力底座。

以独家要素优势嵌入高端组团的思路,在肇庆则更为明显。在行动方案中,肇庆谋划深度嵌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进“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肇庆落地”创新发展模式。

图为位于肇庆大旺高新区的小鹏汽车智能科技产业园。来源:视觉中国

图为位于肇庆大旺高新区的小鹏汽车智能科技产业园。来源:视觉中国

 关键词四:开会即开工 

今年,不少地市都将“新春第一会”“搬”到了生产一线现场。

揭阳高新区,揭阳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工建设。这是围绕揭阳大南海大石化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新型研发机构,由当地政府与高校、企业共建,助力揭阳打造千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揭阳还举办企业家新春座谈会,举行32个、总投资52.7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活动。

“新春第一会”当天,阳江举行了全市第一季度重点项目动工、竣工仪式,共有94个、总投资425.9亿元项目开工,年度计划投资120.8亿元,另有89个、总投资235.4亿元项目投产。除积极建好绿能示范产业园外,阳江还将加快谋划商业航天创新发射中心及科创产业园区。

潮州的“新春第一会”则提出全面打响“重大项目突破年”行动,全力冲刺项目策划、项目投资、项目招商“三个突破”,推动八大支柱产业链式改造,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抢占“大风电产业”千亿新赛道,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增长极。

在清远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举行总投资23亿元项目签约活动,并现场聘任11名招商大使,开启新一年产业大招商。今年,清远提出持续抓好“十大产业转移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五大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经济发展。

图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图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广清产业园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发展先行一步,难题早至一分。这是交给经济第一大省的现实之问,也是“改革开放排头兵”肩负的历史使命。各地市正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释放出行动新信号,努力交出满意答卷。

南方+记者 邵一弘 张俊 陈少宏 魏钰 刘亮 刘栋铭

统筹:黄应来 李卓 毕式明 何山 张西陆 尤立川

编辑 陈明诗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