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最近网络上有两个热搜不断的“大网红”,一个是“破局”的DeepSeek,一个是闹海的“小哪吒”,前者与春晚机器人的生产公司宇树科技、《黑神话:悟空》的制作公司游戏科学等六家企业被并称为“杭州六小龙”,还掀起了一波“城市反思潮”;后者也很快成了“香饽饽”,多地文旅齐上阵,争着吵着要做哪吒的“老家”。
实打实的硬核技术咱抢不走,这虚构的神话人物怎能拱手让人?多地加入这场“抢吒大战”,一方面是因为民间传说流传甚广,与先民的劳作生息相结合,难免弄出多个“哪吒故里”;另一方面也是想要蹭一波影视IP的热度,做好城市文旅宣传。
来源:豆瓣电影
此前,就有襄阳南阳争孔明、两国四地抢李白、五省七地论二乔等闹剧,抢的不仅仅是名人故里,甚至要在市中心为关公塑一巨像、为“孟姜女哭倒长城处”立一石碑、为刘备托孤办一“周年庆典”……文化考据一度演变为商业之争甚至是政绩攀比,有的更是小题大做、劳民伤财,引来诸多批评质疑的声音。
名人能“带火”家乡文旅自然是好事,蹭热度开展宣传也无可厚非,但如何长久地讲好文旅故事,提升地区的文化竞争力,不能只求短期爆火、做表面文章,同样也需要一次“深度求索”、一场“文旅反思”。
从“城市反思潮”的角度出发,不仅要为文化IP的顺利落地塑造开放包容的土壤,也要为当地的旅游市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既要向深处钻研“古人的智慧”,传承并弘扬名人身上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品质,也要寻求“今人的支持”,重视并培养一批传承人,吸引一批创业者,探索名人文化、地方文旅的生动表达。
更进一步来看,文化IP从来都不是耍嘴皮子“抢”来的,而是因地制宜、向下深挖、向上生长,靠自身努力打造出来的,更不必局限于一味仿古效古。就以“哪吒”的走红为例,尽管“哪吒闹海”的传说故事为观众营造了一定的心理预期,但更重要的是电影“高技术力”的特效制作、基于原作却又独具匠心的剧情设计、生动活泼又触手可及的动画形象,共同托举了电影的成功。
换言之,电影导演组五年的苦心孤诣方有电影院里的“高朋满座”,若是想单靠一个“哪吒”的名头就能引来一众消费者,恐怕不太现实,更有可能会随着电影档期的推进而逐渐“失宠”。放眼近年来的文旅大IP——潮汕英歌、贵州“村超”、东莞潮玩,等等,无不依托于日渐成熟的文化产业链,在内容和形式上持续“上新”,带来新奇且独特的体验。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欣赏的不只是“名人”,更是文化生态的全貌。
热度的潮水退去,谁在裸泳自然一目了然,说到底,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领域,都最忌讳急功近利,唯有静下心来“反思”,踏踏实实“升级”,方能锻造真本领,走出自己的道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