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公布《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
与2023年对比,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减少了157.4万对,离婚登记数则增加了2.8万对。与民政部历年公布的结婚登记数据对比,去年数字更是刷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为什么结婚登记数减少了?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过年不想被催婚”等话题,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年轻人的“催婚焦虑”,也许是结婚登记数字下降的另一种体现。
纵观十几年来的官方数据,全国结婚登记数整体呈下行曲线: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量曾达到1346.9万对的高峰,随后一路走低。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跌破1000万对,2022年降至683.5万对。2023年,因疫情后的“补偿性结婚潮”,结婚登记量短暂回升至768.2万对,2024年再次回落。
“从个体原因来看,当代年轻人和长辈在婚育生活上已表现出了许多现实不同。”广东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认为,当代年轻人有更强的主体意识,在网络上接收到多元的婚育文化,对婚姻生活有了更具主体性的判断和选择。
社会原因方面则更为复杂。一些客观因素,让不少年轻人暂时推迟了结婚计划。
“90后”小陈和相恋多年的女友感情稳定,本有结婚打算。“我们俩都想结婚,但是办婚礼、拍婚纱照、买戒指,样样都得花钱。”小陈表示,两人目前还在为攒够结婚的钱而努力,暂时将婚期推迟。
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林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我还是很期待婚姻的,两个人一起生活能降低成本,还能增强家庭的稳定性。”林生说,目前自己工作比较忙,等时间多一些后,准备将婚姻提上日程。
“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还在建设过程中,结婚、生养、教育等各种成本仍然较高。”董玉整认为,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
从统计数据来看,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为普遍趋势。《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怎么改变现状?
结婚率与生育率、劳动力数量、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何为爱“减负”,击破青年婚恋面临的现实难题?政府部门在不断出招。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天价彩礼、繁琐婚俗带来的成本和精力消耗,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要求,要持续推进高额彩礼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民政部将广东省广州市、河北省河间市、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等15个单位确认为首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推行破除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比如,广州就通过创新结婚颁证、集体婚礼“两项仪式”,让婚俗新礼仪引领新风尚。
如今结婚也越来越方便。过去,结婚要在一方的户籍所在地方才能办理。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北京、天津、广东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婚已可全国通办。2024年,广东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超过14.82万对,办理量居全国“跨省通办”试点省份首位。
去年民政部发布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并取消了过去对登记的地域管辖规定。其中释放的信号很明确:要让适婚男女不再“为爱奔波”。
在广东,人们还能享受到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生育津贴、育儿假和护理假等生育补贴政策。
为提升婚育意愿,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18项举措,完善托育、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的生育支持措施,具体包括优化生育全程服务、提升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强化生殖健康服务、提高婴幼儿家庭照护能力等。《中国统计年鉴2024》显示,2023年广东初婚人数达107.11万人,是全国唯一初婚人数破百万的省份。
“要持续推进、建立健全婚育政策体系,把人们从自由发展的焦虑中解放出来。”董玉整建议,要拿出具体措施和对策,友好地解决一些人不得不在自身事业发展与结婚养育下一代之间做选择的现实困惑,帮助他们处理好事业发展与婚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南方+记者 尚黎阳 吴晓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