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广州一车主车窗被砸,他却很高兴,原因是“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第一次派上用场”。原来,砸窗者父亲突发心梗、急需救助,看到叶先生车上有AED标识,多次联系未果后破窗而入,拿走了车内的AED救人。最新进展是,拿走AED的居民承诺,等父亲情况稳定就来商量赔偿事宜,车主也表示不会追究任何责任。
心脏急救有“黄金四分钟”的法则,AED可以在患者心脏骤停第一时间给予电击除颤,帮助患者恢复心跳,争取急救时间,被誉为“救命神器”。虽说砸窗者父亲最新情况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能在紧急关头成功找到AED,无疑是幸运的。
从公共层面探讨这一事件,当然不能止于为这份幸运叫好、为善解人意的车主点赞,更应思考的是,如何让“救”在身边的幸运常态化?
叶先生的车后窗贴有AED标识。
像砸窗者这种凌晨需要用到AED的情况,一般有两种寻找思路:一种是当事人选择的在附近找有没有配备AED的车辆;另一种是通过“AED地图”“AED城市地图”“AED急救地图”等查找最近的AED具体位置,然后到相应的场所取来。
而不论是哪种思路,让“救命神器”在关键时候能救命,都还需要扫清一些障碍。
近年来,AED设备从最开始的3公斤重、价格超3万元,到现在重量只有700克左右、价格大约1万元,越来越多车主在车上配置了AED,还张贴了“内有AED、应急可破窗”标识。一边是有较高认知水平和经济实力的车主,一边是得到了实实在在方便的当事人,二者在耗材费用、车主损失等方面产生纠纷的可能性不大。
更为关键的问题是,仍有许多人不知何为AED,AED存在费用过高、闲置率高等情况,车载AED总体还算稀罕物。
此外,车载AED的好处在于其机动性,坏处也在于其随机性——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能查询移动端的AED位置,由于位置不固定,关键时候未必找得到。尤其是私家车车主配备AED,从技术上确定其车辆位置并不困难,但这又涉及车主隐私问题,实难两全。
此前,一辆贴有“车内有AED除颤设备,联系电话如下,如遇紧急情况需要使用可以直接破窗取出”的车辆在网上走红。然而有医生提醒,AED属于专业医用设备,需要定期维护、检修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在不清楚车主车上的AED设备是否存在过期、损坏的情况下,使用政府提供的安全性、有效性有保障的设备是最保险的,“建议大家量力而行,不要一味效仿”。
购买成本、维护成本、信息共享难题等,决定了短时间内找到私人车载AED,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幸运。而若想兼得车载AED的机动性和找寻时的确定性,由政府部门牵头在公交车、出租车、警车等配置AED,倒是个值得考虑的思路。
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许多城市都在加速推进。然而,部分场所并未在场所平面示意图上标示AED位置;有的地图软件信息更新滞后,部分AED定位有误;前段时间AED扫码才能开箱引发关注,媒体调查发现扫码开门并非个例,甚至有的地方为了防止设备丢失还上了锁……
从加快公共场所AED配置步伐,实现AED“有需可用”,到能用、会用、敢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清除这些抢救生命道路上的挡路石,才能让“救”在身边的幸运常态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