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戈隆东
近年来,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炒作甚嚣尘上,时不时就成为舆论焦点,挑动着大众的神经。
最近,商务部公布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080家,同比增长9.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26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7.1 %。
数据“一增一减”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认为“自相矛盾”,有自媒体又开始炒作“外资撤离论”。
真相究竟如何?
(一)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经济不确定性和利率高企对全球投资造成不利影响。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发布的最新《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外国直接投资正处于十字路口,2024年如果排除通过欧洲中转经济体的流动,估计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8%,这对依赖国际项目融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构成了挑战。
在全球跨国投资低迷、引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的引资“成绩单”可谓来之不易。
首先,2021年以来,我国连续3年引资规模超1万亿元,外资大量流入,集中释放了投资需求,2024年的引资规模虽有所收缩,但仍处于高位。
其次,2024年,我国新设外资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彰显全球工商界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再次,全球跨国投资呈现出服务化、轻资产化趋势,我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利用外资规模与新设企业数量之间也会出现阶段性反差,这是市场正常反应。
(二)
中国市场是高度开放的,外资有进有出、有增有减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现象。
无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实际情况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外资都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进有出、有增有减。
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些低端产业的企业转走了,同时又有许多高端产业聚集过来,这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现。
比如——
国内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一些成本敏感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各国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调整布局、转移产能,缩减在华投资规模或产能;
我国本土企业技术水平和产能提升,一些外资企业由于竞争优势弱化,选择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一些外资企业顺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趋势,积极调整在华投资布局,有的陆续关闭或者转移了手机、电脑、家电的生产线,但增加了新型显示、新能源电池等高技术产品生产线,扩大了研发中心的投入;
还有一些国家推动产业和资金回流,出台涉华投资限制措施,干扰了正常的跨国投资决策,部分跨国公司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将部分新增投资分散至其他国家。
(三)
一些没有跟上中国市场变化的外资撤出了,但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外资进来了。
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62.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98.7%、40.8%和21.9%。
引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体现了国家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发展、扩大制造业引资等一系列政策的成效,也是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努力引进高质量外资的结果。
中国始终对外资充满善意,也一直把外资企业作为中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当下还是未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独一无二,创新应用场景丰富,高素质人才充沛,全球竞争力显著。
作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为世界产业繁荣注入了新动能,为跨国企业构建全球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机遇,依旧是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
历史将不断证明,选择中国就是选择未来,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四)
外商投资是市场行为。
既然是市场行为,那就不可能始终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稍有风吹草动,就炒作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既不合经济规律,也不符合实情。
当前,跨国公司正以“提质换挡”的投资拥抱中国市场,因为“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