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戈隆东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的种种表现,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特朗普不敢做的。
从扬言“收回”巴拿马运河、“强买”格陵兰岛、“吞并”加拿大,到退出《巴黎协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再到近日声称希望“清空”并“接管”加沙、签署制裁国际刑事法院行政令,特朗普的表现可谓疯狂至极,在国际上制造了一连串的争议争端,让许多人“惊掉了下巴”,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更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1月28日,在加沙地带中部努赛赖特难民营附近,流离失所的民众行进在返回加沙地带北部的路途上。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然而,在看似疯狂的表象背后,特朗普有其一套成熟的行为逻辑。
这套行为逻辑或者说价值哲学在美国政治中早已存在,只不过特朗普将其演绎到了极致,完全跳出了传统政客的道德约束,吹灭了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信仰之火,滑向了追求权力、唯利是图的现实主义。
读懂特朗普的行为逻辑,就不难“理解”和预判他的疯狂行径了。
概言之,特朗普的行为逻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
一是美国优先。
“美国优先”是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基石,强调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中心,追求经济独立和国家安全。
正是因为特朗普把“美国优先”作为外交第一原则,只要他认定美国“吃亏”了,他就试图推倒重来。
不管现行的国际协定有多么重要,特朗普说退出就退出;
不管经济全球化多么惠及世界,特朗普说加征关税就加征关税,即便是邻国、盟友也不例外;
不管领土主权多么神圣,特朗普说要就要、说抢就抢、说干涉就干涉……
特朗普的所作所为,从国家利益来看是为了极力维护美国的利益,但从国际责任和国际道德来看,却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如果说“美国优先”逻辑在美国国内尚且能说得过去,但从国际责任和国际道德的视角来评判,就会发现“美国优先”的逻辑存在道义上的重大缺陷,势必会造成世界的不安宁。
1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首都华盛顿的白宫出席新闻发布会。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二)
二是霸权稳定。
“霸权稳定”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美国政治学家吉尔平等人提出并不断完善的一种国际关系学理论,主张只有在存在霸权支配的条件下,国际体系才能趋向稳定,当霸权衰落时体系就会动荡,直到新霸权国确立,体系才会恢复稳定。
霸权稳定论的实质是一种强权学说,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
特朗普是霸权主义的坚定推行者,追求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自然资源等各方面形成压倒性优势。
在实践中,所谓“美国优先”正是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在结果上也势必会助长美国的霸权主义。
特别是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按照“美国优先”的逻辑,只要是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不符,哪怕违背时代潮流,即便国际社会反对,依然我行我素。
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新华社发(沈霆摄)
(三)
三是攻心为上。
“攻心为上”实际上就是心理战,也是中国《孙子兵法》提到的重要策略。
特朗普深谙此道,所谓“收回”“强买”“吞并”“接管”更多也是攻心之策——选择以极限条件施压,迫使对方作出一定的妥协让步。
比如,特朗普曾以哥伦比亚拒绝接收美国遣返的非法移民为由,宣布对哥采取一系列报复措施,包括加征关税和实施制裁,最后迫使哥方同意“无限制接收”美方遣返的哥伦比亚移民,包括乘坐美国军用飞机的移民。
再比如,在巴拿马运河问题上,美国明着说要“收回”,实际上是为了“免费通行”。这两天,美巴双方围绕“巴拿马政府已同意不再向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美国政府船只收取费用”消息,打起了口水仗。消息有真有假,迫使巴拿马让步是美国的最终目的。
以极限施压换取别国妥协,不管让步幅度有多大,对美国而言都是“胜利”,也就是所谓的求上得中、求中得下。
2024年8月28日,在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附近,一艘货轮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闸准备驶入太平洋。新华社记者赵凯摄
(四)
在国际政治中,特朗普的行为逻辑注定是不讨好的,已经引起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众多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批评,但口诛笔伐对特朗普似乎没有什么影响。
美国最新民意测验显示,虽然特朗普一系列石破天惊举动在国际上大跌眼镜,但他在国内支持率达到了53%,迎来“上任蜜月期”。
那么,该如何应对?
笔者认为:
一要客观看待、准确把握特朗普的行为逻辑,及早作出预防性应对,尽量“以柔克刚”,避免“针尖对麦芒”;
二要团结大多数国家,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维护国际规则的公平正义,“集体防御”美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