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过年寻找新春“烟火气”

广州青年报
+订阅

年轻人“打卡”年货市场庆新春 梁汉深/摄

大学生返家乡

主办:广青融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者按:2024年12月,中国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是“申遗”成功后迎来的首个春节,不同的地区,年俗也不尽相同。庙会、祭祖、年夜饭……青年学子观察家乡年俗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怀着满满热情书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新春“年味”。

指导老师: 刘泽华、张明羽、方建平

在广府花市中寻觅年味

“好一朵迎春花啊,人人都爱她。”听着喜庆的旋律,嗅着清润花香与小吃酥香交织的阵阵诱人气味,随着越秀西湖花市的人流一直向前,越过西湖路牌楼,路过迎花神、舞龙舞狮、挥春的民俗队伍,街坊们不时被花街两旁多彩的摊位所吸引,与捧着年桔、蝴蝶兰、银柳等盆栽和各式各类文创小吃的人们擦肩而过,从早到晚、由水至陆,花灯点缀其间——这一热闹非凡的新春盛景便是“行花街”。

广府行花街的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经过宋代市民文化的发展,到明代时,“花街”已初具雏形。今天,行花街不仅承载着无数广州人从小到大的春节记忆,更是作为国家级非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年俗文化、花卉文化、商贸文化交融并创新性发展的典例,更是广府文化、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时代变迁,粤式“年味”不仅从未褪色,反而历久弥新。无论是对于卖花人还是买花人来说,新春行花街不仅是莳花弄草,也象征着人们将对除旧迎新的憧憬安放至祥和喜悦、万象更新的红火场景中去,将理想信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李诗瑶

年味就是粿香味

潮汕地区的春节文化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独具韵味。“粿”是用米粉、面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物的统称,既是民俗小吃,也出现在各种节日的祭神拜祖仪式中,“做粿”更是潮汕人迎新春的重要环节。

小时候,我大口品尝着粿品;现在,我小心品味着粿品。制作粿品的过程不仅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更富有人生的哲学。粿品有很多种类,但做法大致相同——和馅、做粿皮、包馅、蒸粿皮。粿品制作看似容易,实则十分注重细节。揉粿皮的力度、包馅料的手艺,一个“细”字,是制作色香味俱全粿品的秘诀。

以小见大,青年学子应同样具备“细”的品格。在快节奏时代,青年在学习时“细”嚼慢咽,把工作做“细”做实,努力成为精耕“细”作的接班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细”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在清晨还是黄昏,热腾腾的蒸粿香味随着家人的欢声笑语萦绕在房梁,温馨时刻更显年味的浓厚。蛇年新春,我们将感悟融入实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未来的挑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黄晓婷

香火绵延处,青春寻根时

春节,不仅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重要延续。洗邋遢、贴春联、逛花市、炸煎堆、挂年桔……这些广东人过年的习俗活动,看似寻常,却正体现出《诗经》中“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深远意义,它们不仅连接着古今,还连接着青年与祖辈。

在中山这座岭南古城,大年初一去往西山寺拜佛祈福的路上,涌现出不少青年的身影,以他们的方式感受着古老的祈福文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人也不再像小时候那般单纯地将烧香拜佛视为简单的仪式模仿,而是在百年木棉树下细细端详平安符的纹样,在叩拜时思索这一仪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严肃庄重地将许愿条悬挂在“仙人许愿树”上,让飘荡已久的香火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年轻生命律动。

西山寺的转运风车随微风轻轻转动,百年木棉的新芽悄然萌发。年味从来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流动的江河,就像西山寺的香火穿越多年,依然能够在今天温暖游子的掌心。青年在缭绕香火间触碰到的不再是简单的行为模仿,而是可追溯、可解读、可参与的文化图谱,这或许正是“年味”最深厚的底蕴。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 陈晓莹

“潮”声里的中国年

潮汕大地的游神鼓乐穿透千年时光,家家户户用蒸腾的烟火气诠释着“年”的真谛——站在礐石大桥眺望两岸,归港渔船正卸下最后一筐生蚝;腊月廿四的灶台前,奶奶总将刚蒸好的红桃粿垒成宝塔,蒸汽氤氲间寿桃纹路隐隐约约,我仿佛看见闯南洋的先辈把“吉祥”裹进行囊;年夜饭桌上,用铜钱撬开白灼血蚶,清脆的“噼啪”声里,长辈笑说“蚶壳铺金路”,孩子们将贝壳塞满口袋;正月初一的庙会上,百名青壮年槌棒翻飞间踏出刚劲舞步,如《周易》爻变震落百年风霜;围观的老华侨举着手机录像,镜头里醒狮跃上高杆,恍惚与侨批馆里泛黄的信笺重叠,这些远渡重洋的游子正是靠着故乡的鼓点与茶香,在异乡筑起共同的精神寄托。

年味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代代相传的生命力。青年们穿行在张灯结彩的老街,用短视频记录“潮味”、相约去骑楼写春联。当我们学会在电子鞭炮声里守护祠堂香火、在潮绣的丝线里读懂匠心、在工夫茶的“关公巡城”中体悟礼仪,便完成了一次文明的薪火相传。

所谓年味,是祠堂前炸响的烟花、烛光映出爷爷鬓角的白发、滚沸的卤鹅锅飘香十里……这些细碎的光亮,让散落世界的潮汕人永记韩江水的流向。当青年一代在全球化浪潮中紧握本土文化的根脉,便让“年”超越了节庆的意义,那是漂泊者认取归途的灯塔,是文明在人间烟火的延续。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出版学院 林诗韵

客家年味:承雅韵,传非遗

在梅州这片充满客家风情的土地上,客家习俗已传承千年,每至年末,家家户户便沉浸在忙碌而喜悦的氛围里,精心筹备着各式年货。那寓意团圆的炸煎圆、炸芋圆、炸馓子,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温情;那香气四溢的腊味,撩拨着人们的味蕾。围龙屋前,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宛如火焰点亮整个村落;祠堂里,“敬祖公”仪式庄重举行,古韵悠长。归乡的青年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好奇参与其中,内心涌起对民族文化的深深自豪和认同感,在这一刻与客家先辈们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

时代不断前行,梅州的年味也愈发多元绚烂。不少青年借助社交媒体,热情分享家乡“烧火龙”“打铁花”等多彩年俗,使更多人了解并倾心于这份独特的年味;在客家春晚上,青年把山歌、竹板舞等客家非遗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为古老的客家文化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返乡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建设……年轻人别出心裁的创新之举,不仅丰富了年味的深厚内涵,更彰显出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爱与坚定传承。

于青年而言,年味是一种激励与鞭策。它使我们深知,无论身处何方,根与源不可忘。年味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更是青年成长路上的动力源泉。身为青年学子,传承春节文化责无旁贷,于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新华章,让年味馥郁,令文化熠熠!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陈鋆

“young”时代的年味

记忆中,春节是香气四溢的年夜饭、锣鼓喧天的庙会、令人捧腹大笑的春晚小品,这些年味时刻构成了许多人对于春节的温暖回忆。在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春节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家庭团聚和节日活动的代名词, 还逐渐融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新的庆祝方式。我们在新时代感受到不一样的年味,也让这一年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兴致盎然。

“young”时代以创新的方式和开 阔的视野,打造了全新的庆春方式。年轻人发布和观看大数据年度总结,与朋友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春节期待和回忆,以数字化内容为载体的表达让新春氛围得以跨越地域、时间的限制。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春节年夜饭进行改造,奶茶、水果、火鸡面等年夜饭新形式不仅延续了年夜饭的团聚概念,又体现了个性化的创新。

创新的庆春方式层出不穷,但春节的核心精神始终未变,那就是代代相传的温暖团聚与真诚祝福。年轻人对春节的热爱与守护依旧如初,“young”时代在创新与传承的交织中,找到了春节年味的新平衡。

春节庆祝方式愈加多元与个性化,传统文化的深情与尊重依然得以保存。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杨玥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