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于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黄旭华曾有过一段辗转求学的艰苦岁月,正是在韩山师范学院度过的——他在1939年借读于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初中部。他是韩师的学生,韩师档案馆里也保留有他的学籍档案及珍贵的韩山师范学校借读生入学证(第廿九号)。“我没书读的时候是韩师给我书读。”他曾说。
根据《红色韩师》记载,黄旭华原名黄绍强,祖籍广东揭阳玉湖新寮村,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今汕尾市田墘街道)。黄旭华幼时家境艰难,靠吃红薯叶、红薯糊口。少年时代,他目睹国家破碎、战火连绵、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从医本是他幼时的梦想,然而现在“学医只能救人,不能救国”,他认为:“只有把个人的抱负和国家的需要紧紧相连,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据黄旭华回忆,他可能是1931年正式进入田墘镇树基小学读书,1934年离开树基小学。1935年,黄旭华随二哥黄绍振前往汕尾作矶小学读书。作矶小学毕业之后,黄旭华辍学在家。在此期间他参加抗日宣传队,在田墘一带文艺演出宣传抗日。
1938年春节刚过,黄旭华跟随大哥黄绍忠前往聿怀中学。当时的聿怀中学条件简陋,生活异常艰苦,几间四面通风的草棚子便是学生们吃、住和上课的地方,同时他们还要时刻防备日军的轰炸。在那里,煤油灯成了稀罕物,黄旭华等学生只得将菜油注入空墨水瓶,插上灯捻,当作油灯。
抗战时期,韩师西迁办学点揭阳古沟张氏祖祠现状。韩师供图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旭华就读的汕头聿怀中学内迁揭阳五经富北山村办学,他跟大哥一起于1938年的正月初四出发,长途跋涉,整整步行了四天,才到达学校。1939年暑假期间,为收容潮汕失学青年,韩师实施增加班额的政策,使广大的青年学生学有所教。同年9月,聿怀中学合并到迁入揭阳古沟的韩山师范学校,并由韩师管理。此时,黄旭华正借读于韩师初中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动乱年代,韩师坚持为民办学,让那些像黄旭华一样因战争而被迫停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栖息地。
黄旭华韩山师范学校借读生入学证。韩师供图
在韩师档案馆里,迄今仍依旧保存着黄旭华的学籍档案以及珍贵的韩山师范学校借读生入学证(第廿九号)。《汕头市私立聿怀中学校借读证》中记载到:“学生黄绍强(即黄旭华)现年十六岁,系广东省揭阳县人,在本校初中部第二年级肄业,修满三学期,兹据该生声请借读证,以资证明此证。”此证由校长陈泽霖于中华民国廿八年八月三十一日盖章为证。
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廿八年度各级学生简表的三排左二的位置上,黄绍强的名字登记于册。韩师供图
在1939年度上学期各级学生操行成绩表、呈报给省教育厅的1939年度初级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名单中,都有黄绍强的名字。其中,在民国廿八年十月呈报给省教育厅的学生名单中记载到,广东省立韩山师范学校廿八年度各级学生简表的三排左二的位置上,黄绍强的名字登记于册。
这段辗转求学的艰苦岁月磨砺了少年黄旭华的革命意志,增强了爱国热忱,也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起点,让他终身难忘。
整理:南方+记者 杨可 通讯员 卢裕钊 蔡焕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