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广东省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的第二天,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作为广州的“新春第一会”,大会以“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足见对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视程度。
在广州2024年GDP超3.1万亿元、第二产业产值突破3.5万亿元、工业投资三连增并创下1700亿元新高、生产性服务业占三产比重达到58%的关键时刻,此次产业性会议直击广州当下,发出了“在全球产业版图重塑中勇攀高峰,加快实现蓄势蓄能后的出新出彩”的号召。
这是“再造新广州”的产业动员令,向全社会表明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州战略之举、关键之为,也是解析广州产业新未来的新密码。
一
产业是一座城市的硬脊梁,唯有挺起硬脊梁才能真正挑大梁。
回顾历史,广州因商而兴、因工而盛。世界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广州都是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大城地位的不断跃升。
产业发展没有一劳永逸。面临新一轮的产业“洗牌”,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在产业竞争成为大国角逐的主战场的当下,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力量。
2月5日举办的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描绘了广东产业发展的美好蓝图,发出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员令。对此,广州旗帜鲜明提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要以“12218”产业体系挺起现代化建设“硬脊梁”。
广州目标明确:到2035年,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产业创新能力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居世界前列,培育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要打好工业领域“翻身仗”,打赢产业转型“攻坚战”,急不得也慢不得。广州需要赢下几场产业转型升级的比赛。要跑好特色优势产业的转型赛、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竞速赛、未来产业发展的接力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耐力赛。
赢下比赛,广州有基础、市场有前景。“我们正持续投入创新研发,让‘广州创新’走向世界!”一品红集团董事长李捍雄表示,作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该公司构建全产业链布局,组建了由全球资深科学家领衔的创新研发团队,连续3年每年新增药品注册批件超过10个,蝉联广东首位。
就在未来五年,广州要奋力打造1个万亿级(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4个5000亿级(时尚消费品、软件与互联网、绿色石化与新材料、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4个3000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新型储能、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战略性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6万亿。
产业动员令一下,企业摩拳擦掌。“今日之广州,天时地利人和。”在广州产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俊茯看来,广州既有多重国家战略加持的“天时”,又有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地利”,更有产业版一流营商环境的“人和”,越来越成为产业投资“首选地”。
二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凭空而起、另起炉灶,而是动态进化的体系。
广州聚力打造具有广州特色优势的“21+8”重点产业,既发挥广州雄厚的产业基础,也发挥了“千年商都”的流通优势,是稳打稳扎,也是大胆突围。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率先打开‘兴趣消费’和‘品质零售’双轮驱动的消费模式新格局,在群雄逐鹿的全球零售商业版图开辟出一片又一片‘中国红’,实现从中国名创到世界名创的品牌国际化突围。”名创优品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叶国富说。
名创优品从广州中华广场开出第一家店以来,现已进入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超7400家门店的庞大零售网络,为全球超10亿消费者提供服务。
将销售玩出新花样,让广货实现“全球通”,即是千年商都的焕新缩影。
产业的发展潜力不能以产业新旧论成败。细数广州产业“家底”,有12个千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9个千亿级服务行业,其中传统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有7万多家消费工业企业,500多家专业批发市场,是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两业融合”“两化转型”有巨大发展空间。
“两业融合”强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这并非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通过技术牵引、产业联动、链条延伸等途径,推动产业交叉渗透,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其实践意义在于,制造业能够借助服务业的高附加值环节,如研发、设计、销售和管理等,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服务业也能借助制造业的实体基础,拓展应用场景,实现共同发展。
“两化转型”则是广州“12218”产业体系的另一大创新点。数智化转型强调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产业效率和竞争力,而绿色化转型则聚焦于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
蔡司光学中国区总裁杨晓光介绍,该企业持续投入研发,已连续三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推出符合本土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我们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运用前沿技术手段持续精进服务流程,致力于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卓越的体验。”他提到,两业融合和两化转型,引领眼视光服务迈入全新发展新阶段。
从“两业融合”到“两化转型”,“12218”产业体系的新颖之处在于其系统性、前瞻性和协同性——
系统性体现在对产业全链条的布局,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战略性产业集群到未来产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前瞻性则体现在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如具身智能、细胞与基因等未来产业的提前谋划;协同性则体现在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生态的良性互动。
在“融合”中壮大,在“转型”中升级,不断优化的产业资源配置,为广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筑牢根基,也将为“再造新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当下,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正重塑产业结构和布局。
立于风口,抢抓机遇者胜。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提出“广州数智创新计划”,以数智技术赋能,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优做强。
根深则叶茂。扎根于科教资源富集、产业基底厚实的基础,广州全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稳打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激活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正向循环。
“广州拥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在广州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杨毅强看来,广州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产业资源,为商业航天等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丰富的国际合作资源,有力支撑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扎根广州,中科宇航陆续投资建设南沙产业化基地、从化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牵引上下游企业落地。“我们致力于飞天装备广州造。”杨毅强透露,今年9月,“力箭二号”液体火箭计划首飞,将搭载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院轻舟一号低成本货运飞船,执行空间站货运任务,未来将成为我国通信星座组网发射、空间站货运的主力商业火箭。
科技创新的活力在企业,企业的活力源于优质营商环境的滋养。朝着建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营商高地目标,广州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一号工程”。向来穗企业作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承诺,让企业乐意来、留得住、放心干,立志做企业最靠谱的“合伙人”。
有需求,才有市场,广州以开放之姿,向企业敞开超大城市的超级市场,全面开展“市场牵引场景开放行动”,以市场需求牵引,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在广州首试首用、迭代升级。
有空间,才有发展,广州放眼长远,为产业发展预留空间,精心打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聚集产业形成集群生态,为产业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干字当头、实字为要。在产业提速换挡变轨的关键期,广州无畏、无惧,敢闯、敢试,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谋划产业向新图强,催生一个经济更强、产业更优、能级更高的大广州、新广州!
更多阅读:
采写:南方+记者 傅鹏 郑慧梓 李鹏程
摄影:程钰琳 钟晓宇
统筹:陈思勤 柳时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