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哪吒2》凭什么?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默 达

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再度被打破!

今年春节档的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总票房已超60亿元,超越《长津湖》成为新的票房冠军。

事实上,《哪吒2》的档期尚未过半,相关数据还在不断上升,业界也不断调高对其最终票房的预估,预计将直逼百亿大关。

(一)

“爆了”“出圈了”似乎都不足以表达观众的热情,这一次,“小哪吒”是真的要“创造历史”了。

《哪吒:魔童闹海》海报

《哪吒:魔童闹海》海报

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有人说是“同行映衬”,有人认为是“消费回暖”,有人归结于“家庭观影”,还有人表示有“文化加持”。

当然,还有一项决定性的因素不容忽视:主创团队的精益求精,铸成了绝对过硬的质量和口碑。

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是电影成功的根本原因。

《哪吒》系列电影取材自《封神演义》,在保留了众多原著细节的基础上,讲述了一个“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的奇幻故事,塑造了一位更加立体,更符合现代人期待的少年英雄。

在跌宕起伏、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之外,也有不少网友乐于挖掘其中对现实世界的影射,揣摩制作团队留下的悬念和隐喻。

(二)

传统手绘风格和先进动画技术的结合,绘就了电影“叫好又叫座”的关键一笔。

看完《哪吒2》,许多观众都表示“转场很丝滑,体验很流畅”,这与每一个场景、每一帧镜头的精心打磨是分不开的。

资料图。图源:澎湃新闻

资料图。图源:澎湃新闻

在人物形象的美术表现上,制作组同样下了不少功夫:

“烟熏妆”、丸子头、粗线条的牙齿,幼年哪吒顽劣中透出可爱;

成年哪吒英气逼人,让无数观众“眼冒小心心”;

对各路仙人妖兽的适度夸张,也让小朋友笑声连连;

对石矶娘娘、太乙真人等形象大胆创新,打破了许多成年人的刻板印象……

(三)

伴随着票房数据一路走高,电影背后的创作者故事也被陆续挖掘出来。

“大学毕业宅家3年拔网线学做动画”“沉寂5年死磕续作”“一个镜头的制作贯穿整个周期”……导演饺子和他口中“最耐磨的团队”终于走到了聚光灯下。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春节期间同样爆火的大模型DeepSeek和它的创始人梁文锋,以及去年开创国产3A游戏历史的《黑神话:悟空》和它的作者冯骥、杨琦团队,他们无不是数年磨一剑,最终用实力赢得鲜花和掌声。

“山高路远,一起攀登。”

我们为《哪吒2》创造新历史而喝彩,为我国在大模型、游戏制作、医疗卫生、军事装备等诸多领域取得的突破而振奋。

与此同时,回望背后,更多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的企业、团队,更多优秀且踏实的创作者正不断涌现。

编辑 朱琦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