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胜: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协同创新“强引擎”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生命线。”惠州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胜表示,作为一所扎根地方的院校,惠州学院将主动对接“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战略需求,将学科链、人才链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

王胜。

王胜。

他介绍,近年来,惠州学院紧密围绕惠州市“2+1”现代产业、“3+7”产业园区和新质生产力需求,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生命大健康、教师教育为核心的重点学科群,开展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品牌大数据等学科间交叉融合。

此外,聚焦服务地方新能源、储能产业转型升级,惠州学院成立了能源与物理学院,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教育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王胜表示,为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学校也持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立足惠州,力争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我们主动对接地方需求,深入推进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目前已建成旭日广东服装学院、仲恺信息学院、大亚湾化工新材料学院等13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4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王胜说。

他介绍,学校还与广东仁开科技、九联科技、亿纬锂能、旭日商贸(中国)等龙头企业共建超声新材料创新实验室、Open Harmony创新实验室、“品牌生态圈协同创新中心”等70余个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培育了一批鸿蒙应用、屏幕色彩矫正系统等高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与此同时,惠州学院推行“教授博士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的双向机制。近三年,学校派出近200名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产业导师,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据惠州学院统计,学校2024届毕业生留粤就业率达95.5%,其中有76.2%的毕业生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服务于湾区产业发展。

以“科技小院”赋能和平腐竹产业,以全省首创的管角螺、海菊蛤苗种人工繁育技术支持惠东“海洋牧场”快速发展,以荔枝龙眼改造技术助力特色种植产业升级……在推进“双百行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方面,王胜表示,惠州学院也始终坚持高位布局、精准发力,构建乡村振兴“服务链”,并探索建立“高校+村镇+企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人才、技术、文化资源精准输送到县域产业链关键环节。

“2025年,我们将持续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王胜称,惠州学院将申请设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精细化工等产业紧缺专业,同时加大产业学院建设力度,拓展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渠道,进一步培养区域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南方+记者 陈伊纯

通讯员 刘曼曼

编辑 冯颖妍 王瑾
校对 马海铭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