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春第一会”系列观察③
文 | 吴三川
“今年粤港澳将联合承办全运会,我们也完全能够举办产业体系竞赛的‘全运会’。”开工第一天,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省委书记黄坤明的妙喻令人眼前一亮。
(一)
今年11月开幕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共设置34个大项、401个小项,除增加武术外,比赛项目与奥运会基本相同,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同理,产业体系竞赛的“全运会”主打的也是一个完整性,即各类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产品品种丰富完备。
在产业体系的赛道上,广东积累了独特优势。
就在大会召开当天,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广东产业“家底”。
《报告》显示,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电子信息制造、汽车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制造业当家”铸就“冠军底蕴”;
再如,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发展,成长出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梯队建设”非常扎实;
又如,广深佛莞等重点城市各具优势又相互协同,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上下游链条、产供销环节高度耦合,“团队配合”足够给力。
(二)
俗话说,“爱拼才会赢”。
对产业版图的完善而言,这里的“拼”不只是拼搏。
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从而实现循环流转。
产业链和供应链,是高质量发展必须打通的“任督二脉”。
哪怕是“小商品”,也能闯出“大市场”。
比如,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塑料打火机,却集纳了数十个零部件,其卖遍全球的底气,很大程度就来自“缺啥补啥”“抱团发展”。
同样的例子,在广东随处可见——
“不出深圳南山区,就能够制造出一架完整的无人机。”有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珠三角坐拥完整的手机产业链,一部手机里面95%的零部件,可以在东莞一小时通勤圈内迅速配齐,强大的规模效应带来了降本增效。
汽车制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涵盖整车及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面对新能源新风口,广东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全国每四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广东造”,离不开各地的互通有无、协同创新。
(三)
正如全运会是体育人才的“练兵场”,产业体系也需在“实战”中“强筋健骨”。
应当看到,广东产业链还存在大而不强、宽而不深等问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环环相扣,如果说“完整性”是广东的最大优势,那么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则是摆在广东面前的一道重要命题。
当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产业浪潮处于“爆发前夜”,“多维竞争”变得愈发激烈,谁能抓住机遇、扬长补短,谁就能引领变革、赢得主动,更具韧性和潜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广东的产业体系足够全、配套足够强、空间足够大,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久久为功,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条件,就一定能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