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报道|茂名滨海新区:港产城乡“融”出发展新优势

南方+

新春佳节,在冼夫人故里娘娘庙前,人们迎着朝阳祈福许愿。在港口码头,在工厂车间,在施工现场,茂名滨海新区大地上人们步履匆匆。

时间记录下奋进者的足迹,万千足迹见证“潮涌新区”。2024年,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新增4个码头泊位获批临时开放,推动东区正式开港;丙烯酸产业园和碳纤维项目同年签约、同年开工,落户茂名零碳产业园;新城东路、栖凤路打通,博贺湾新城辐射范围扩大;电城镇“七个一”项目基本完成,典型镇村风貌焕然一新。

打造茂名实施制造业当家的战略高地、“港产城乡”融合发展的港湾新城,是茂名市委赋予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过去一年“港产城乡”融合发展全面突破,为蛇年乘势而上蓄满发展势能。

2月6日《南方日报》A12版报道。

   受访者供图港口对外开放扩大

水铁联运实现“无缝衔接”

港口是茂名向海而兴的起点,也是茂名滨海新区发展最大的资源优势。新年伊始,茂名港口不断传来好消息:

1月1日,茂名港铁路博贺新港区专用线通车,茂名广港码头铁路专用线通车运营,实现港口与铁路“无缝衔接”;1月3日,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东区正式开港,港口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东区开港。刘栋铭 摄

茂名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区域性重要港口。2019年3月,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正式开港,茂名百年大港梦终于实现。彼时建成开放的为中部作业区,是以煤炭及散杂货为主的通用码头。经过数年持续建设,东部作业区正式开港,其作为油气化工品作业区,将进一步打通茂名石化产业原料上岸、产品下海通道。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是茂名市委、市政府建设深水大港的战略落脚点,规划13个万吨级以上的油气化工品泊位。2024年8月30日,东区4个泊位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临时开放。

茂名港博贺新港区。

茂名滨海新区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东承粤港澳大湾区、西启北部湾城市群、南接海南自贸港。博贺新港区不断完善,发展的引擎也越来越强大。

近年来,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简称“东华能源茂名项目”)、科元控股集团丙烯酸产业园项目、世界500强丰益国际益海嘉里(茂名)项目等大型企业纷纷在港口周边落地,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博贺新港区为石化、能源、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海运服务。

茂名港铁路专用线联通茂名广港码头、博贺港铁路博贺火车站,实现港口与铁路“无缝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的建成运营,打通了港口与内陆腹地的联系,让货物实现了海陆联运的无缝对接。随着港口的发展,周边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越来越齐全,形成港产城联动的格局。

据介绍,博贺新港区主要承担原油、油气化工、煤炭、矿石、LNG等货类运输,引导能源电力、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布局,全面发展物流、信息、综合服务等现代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成为粤西地区重要的规模化、综合性港区。港口建成后,博贺新港区设计年吞吐量达1.5亿吨,茂名港设计总吞吐量达3.7亿吨。

   受访者供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零碳产业园迎来新机遇

在茂名滨海新区沙尾村,大型化工设备拔地而起、运输罐车往来穿梭,往昔的边远村已经成为绿色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区。

东华能源茂名项目是落地这里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一期(Ⅰ)投产第一年营收便超过45亿元,为地方带来税收7100万元。

石化产业链条长,随着上游龙头企业东华能源茂名项目的落地,延链的“蝴蝶效应”开始出现。去年5月21日,东华能源T1000万吨级碳纤维项目开工建设,丙烷—丙烯—丙烯腈—碳纤维的产业链不断延伸。

丙烯酸产业园和碳纤维项目相继在东华能源茂名项目周边落地,推动茂名零碳产业园区发展壮大。东华能源供图

高性能碳纤维被誉为“新材料之王”,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等高端制造领域。东华能源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碳纤维项目首条千吨级线预计2025年底将投产,低空飞行器应用是其碳纤维下游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

资料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此前,茂名已抢下“先手棋”在滨海新区规划建设101平方公里的零碳产业园,东华能源茂名项目一期(Ⅰ)投产,以其为链主企业加速汇聚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去年12月,总投资115亿元的科元控股集团茂名丙烯酸产业园项目开工,抢占毗邻东华能源项目的优势。该项目工艺以丙烷为原料,一步法直接生产丙烯酸,再生产出丙烯酸酯等,最终这些产品可用于涂料、油墨、塑料等行业。

项目从洽谈到动工仅10个月,其间茂名滨海新区40天内完成征地630亩,满足项目首期用地需求,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完成首次工艺论证、安评、环评、能评等各项前期工作。“我们都有信心,项目落地才会这么快推进。”丙烯酸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彭永强介绍。

茂名丙烯酸产业园项目规划效果图。

从东华能源南下投资茂名到科元控股集团茂名丙烯酸产业园项目落地,不同的企业、相似的政企互动相继在茂名演绎,推动茂名零碳产业园区发展壮大。

“将加快推进园区主干道工程,完善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项目落地投产创造条件。”茂名市副市长、滨海新区党工委书记梁荣杰表示,丙烯酸产业园项目与东华能源茂名项目、万吨级碳纤维项目等形成了良好产业生态,为茂名建设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接下来要高标准建设零碳产业园,全力保障碳纤维项目投产、丙烯酸产业园一期建成试车。

   受访者供图海洋经济初具规模

融资新模式赋能渔业转型升级

穿行在博贺湾大桥,清新的海风扑面而来,桥下博贺渔港正进行20年内首次大规模航道疏浚。

这是渔港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去年第八届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上,茂名博贺渔港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滨海新区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全面铺开。

博贺渔港。吴昊 摄

博贺渔港经济区一期工程主要是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建设临港码头、渔船泊位、航道疏浚、港区照明等升级改造工程,推动千年渔港高水平扩容提质。二期规划建设渔港综合管理中心、国际水产品贸易中心、水产品加工标准化厂房等经营性配套设施。

如何利用有限的奖补资金做实海洋产业基础,让渔民共享渔港经济区发展红利?

茂名滨海新区创新提出“施工总承包+产业投资人”融资新模式,充分发挥4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及省级配套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政策性贷款16亿元和企业投资20亿元,最终带动约40亿元资金投入园区建设。

简单来说,施工总承包单位承接多少建设项目,就要协助引进相应额度的产业投资。这种新模式实现了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推动渔港经济区全产业链发展。

扩容提及后博贺渔港效果图。资料图片

目前,渔港经济区已完成智慧渔港室内装修,部分路网、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正在开展施工图设计工作和施工招投标准备工作,与3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

茂名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报告提出,健全海洋经济发展机制,加快推动“海洋牧场+渔港经济区”融合发展,引进一批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激活高质量发展“蓝色动能”。

茂名海洋牧场丰收。

在茂名滨海新区莲头岭南部海域,茂名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启动项目布设了60个深水网箱,养殖的金鲳鱼已经大丰收,2024年产值近1亿元。据悉,海洋牧场二期已完成用海报批手续,预计建成后每年可新增1万吨的水产品供应能力。

唱响海洋牧歌,茂名滨海新区正在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海洋经济初具规模。

   受访者供图典型镇村培育出彩

以点带面激活全域发展活力

从G228国道转进电城大道,改造完成后的主街宽敞整洁,美观度与舒适度兼具。恰逢新春佳节,街道两侧树上张灯结彩,处处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电城镇休闲公园规划图。

电城镇地处茂名市东南沿海,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朝谯国夫人冼氏墓和娘娘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古建筑钟鼓楼。在这个人口近20万人的城镇,大型超市、知名品牌专卖店、电影院下沉聚集,历史与现代在古镇交融。

去年,电城镇入选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二批典型镇,开始按照茂名市委赋予的“小城市”标准做深做透镇村规划编制,全力以赴推动电城镇“七个一”建设、环境整治、绿美绿化等工作见行见效。

1月31日,2025年春节电城镇民俗文化巡演活动举行。在活动主会场,28支表演及巡游队伍集结完毕,舞台周边围满了前来现场观看的群众与游客。 冯洁云 摄

电城镇创新实施“干部上街1小时”行动,每天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镇村干部来到街头巷尾,动手清理垃圾、整治乱象,引导居民和商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在老城钟鼓楼街区,吴志全经营的传统鱼炸小吃店已有数十年,这里向来繁华,但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常遭慕名而来的顾客吐槽。随着“干部上街1小时”行动开展,商铺老板纷纷参与整治,周边环境日益改善,店铺生意也愈发红火。吴志全笑着说:“如今顾客好评增多,自己收入也增加了。”

据悉,总投资6.5亿元的电城镇典型镇建设已完成编制规划,镇入口通道、示范主街、圩镇客厅、生态小公园、碧道、农贸市场、外立面提升“七个一”项目基本完成。

架炮村环境大变样。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以建设港产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港湾新城为目标,茂名滨海新区加力提速典型镇村建设,推动镇村建设一体发展、城乡风貌全面改造和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电城镇架炮村、港头村,博贺镇西葛村、尖岗村4个典型村均已开展规划编制,带动全区38条行政村100%实现干净整洁“村村过关”,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南方+记者 邹祥亮

通讯员 崔活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