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社论:牢牢抓住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载体

南方评论
+订阅

文|南方日报评论员

岭南春早,生机勃发。

2月5日,农历乙巳蛇年第一个工作日,广东再度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动员全省干部群众在新的一年齐心协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深刻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广东产业发展亲切关怀,强调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根本途径在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寄望广东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刻把握立省之本、强省之基,牢牢抓住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载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去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制造业规模占全国1/8,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可圈可点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表明,没有产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强大支撑,是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为,是开创广东发展新局面的优势所在、使命所在。广东是全国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科技创新大省,要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勇挑大梁,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具有雄厚实力、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无穷魅力的新广东;主动作为、前瞻布局,全面优化升级产业体系,冲出中低端、抢占制高点、致胜新赛道,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向新向上的新广东;坚定信心,久久为功,抓住用好一切有利条件,把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以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经济社会繁荣、活力动力充沛的新广东。

产业体系向新图强,发展才能以质取胜,这是广东的必由之路、光明大道。走稳走实这条必由之路、光明大道,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练好高质量发展的“看家本领”,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锻造先进制造钢筋铁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巩固优化,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聚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着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点燃科技创新澎湃引擎,坚持向“高”攀登、向“实”聚焦、向“转”发力、向“外”拓展,建好用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发更多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及时推出需求侧政策、助力完成技术走向市场的“临门一脚”,在竞争合作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育成现代企业强壮主体,一视同仁支持各类企业发展,着力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群,壮大顶天立地的领军企业,培育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让各具神态的“企业之树”汇聚成生机盎然的“产业之林”;培厚发展环境肥沃土壤,充分激活政策效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携手港澳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难开的船是顶风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风和日丽,也会有疾风骤雨甚至惊涛骇浪。这几年,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殊为不易,在先行一步的同时也较早遇到发展中、转型中的难题,受到外部冲击更为直接,内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来都是在战风斗雨中前进的。正是因其不易,更需勇毅,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经历转型之痛、升级之难后,发展之船必将驶出三峡、乘风破浪;正是因其不易,更彰不凡,现在前行的难度越大、遭遇的磨砺越多,未来的回报必将更加丰厚,达到的高度必将更加瞩目;正是因其不易,更显担当,一路走来,广东经历风雨、屡创奇迹,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坚毅。锚定目标、整装出发,率先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走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门,广东定能开启新的成长周期,创造新的辉煌成就。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实现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把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有奔头、更有劲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 佘余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