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让卫生健康事业与生物医药产业“比翼齐飞”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岭南春来早,奋楫正当时。

2024年,广州在卫生健康领域实现了多项率先,是全省第一个全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的城市、首个组建研究型医院联盟的省会城市,连续两年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广州在卫生健康领域创造了新的突破——广州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41.92%;新增11家“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2024年转化知识产权数量191项;全市300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

2月5日,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主题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新的一年将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卫生健康事业与产业双向赋能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扛起广州卫健担当、贡献广州卫健力量

破局:打通医疗资源与产业发展间的堵点

2024年3月,广州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广州市研究型医院联盟(下称“联盟”),吸引了18家医疗机构加入,包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省部属医院,通过抓住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应用等关键环节,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间的堵点,提升广州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的整体能力。

联盟成立以来,广州一方面建立医企深度合作机制,建立“医院+企业”沟通对接机制,强化医院、科研机构与医药企业之间的“一对一”合作;另一方面建立联盟统一工作模式,统筹联盟各医院专科优势,建立专业临床研究组,完善多中心临床试验机制,搭建研究平台。

去年12月28日,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院企合作大会在广州召开,不仅吸引了本地、外地以及跨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还有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智库等超150家机构,而且特别设置了“院企一对一洽谈”和“院企合作闭门圆桌交流”两个分会场。

有与会企业表示,广州对医疗医药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和部署让人印象深刻,充分体现出“政产学研医”的融合发展思路。尤其是十个院企合作方向,很好地诠释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指导思想,对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开展院企合作充满期待。

事实上,为了跨越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广州密集出招, 不仅明确伦理审查互认基本规则和审查方式,建设广州市临床研究质控中心;还大力招揽人才,优化临床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将广州打造成为生物医药人才制造的高地。

2024年,广州依托研究型医院联盟进一步盘活属地医疗和临床研究资源,加快推动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完成转化知识产权数量97项,合同金额超过1.22亿元。下一阶段将持续擦亮广州临床研究主题展会品牌,更好地推动事业与产业良性互动。

广州是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地,仅2024年前10个月,广州70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的总诊疗人次达1.56亿人次。为了进一步挖掘卫生数据的价值,广州已发布了地方标准《卫生健康数据采集规范》,将统一全市卫生健康数据标准,全面推广卫生健康数据流通交易平台的应用,强化政、产、学、研、用各方数据融合,为卫生健康行业数据汇聚、流通、开发、交易提供合规、安全、可靠的支撑载体,更好地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惠民:三明医改的广州实践

改革没有现成的模板和范式,只有敢闯敢试的魄力和担当。一年来,广州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抓实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打破了既有利益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优质医疗服务。

从2007年试点推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以来,广州已探索约20年,不仅推动300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互认平台,包括109家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16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及25家社会办医疗机构,而且率先与省内其他20个地市全部实现互认共享,年度互认次数达220万次,节省费用超4.7亿元,同比增长超40%,有效降低患者就医负担

“一老一小”系民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州以入选国家普惠托育服务示范项目为契机,全年新增托位2.7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5.51个,还持续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在全国率先按机构和场景制定分类服务规范,安宁疗护机构数由年初48家增加至88家。广州全面启动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NIPT)项目,通过集中采购和政府补贴,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产前筛查群众自付费用由原来的1568元降至300元,降幅超过80%,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探索了广州经验。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广州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上取得了更大突破,一方面,加快推进市妇儿中心南沙院区等南沙高水平医院项目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南沙拓展;另一方面,新增11家“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总数达20家,持续保持全省首位。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新药物的需求,2024年10月《广州市创新药械产品目录》正式发布后,广州向各级医疗机构精准推介,2个月内广州研究型医院联盟18家医院和其他医院配置目录产品总金额已达4382.99万元,其中创新药金额为4270.29万元,实现了100%的品种覆盖。

扩容:全市各区均有至少1家三甲医院

广州作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的特大城市,在攀登“医学高峰”上走在全国前列。

2024年,广州印发实施《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市十二人民医院黄埔院区、市胸科医院综合住院楼等项目建成投用,市八医院三期、市胸科医院整体改扩建、广医脑科医院芳村院区提升改造等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充分扩容和均衡布局,目前全市各区均有至少1家三甲医院。

为了吸引全球患者前来就医,2025年1月9日,广州市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包括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疗机构的20个项目,建设20个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中心,持续提升广州市重大疑难罕见疾病的临床研究和综合诊疗救治能力,逐步将广州市建成有区域特色的国内重大疑难罕见疾病诊疗示范区,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

医疗技术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竞争力,更是衡量地区医疗水平的硬指标。广州组织实施首批100项广州市重大高新技术社会服务项目,设立重大高新技术社会服务推广基地23个。先后在市内外522家基层医院(本市152家)推广应用,服务群众35.99万人次,有效促进基层“补短板、强弱项”,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医疗技术服务,将广州市打造成为临床医疗技术聚集地。

广州人有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传统。2024 年,广州率先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省级评审,成为全省首个全域均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的城市,其示范县(区)总数占全省四分之一。强化中医治未病和中医康复能力提升,新建成三级名中医工作室60个、旗舰中医馆20个。

增效:织密筑牢基层服务“健康网底”

2022年开始,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奏响城乡协调发展共鸣曲。

2024年,广州卫健系统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以基层为重点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均衡发展。近七成(13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创建社区医院57家,质量数量均走在全省前列,2024年全市基层诊疗量同比增幅超过20%。“一元钱看病”村卫生站机构覆盖率达100%,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省级绩效评价中荣获全省第一。

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广州还启动“千人百家”淬炼工程家庭医生培训项目,将港式家庭医生服务推广至全市11个区,目前共培训786名港式家庭医生,建成并投入使用92家港式家庭医生诊室。

2024年11月,广州在国家卫健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公共卫生委员会的运行状况,广州市自2021年6月创新设立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市公共卫生委员会的第一主任、主任。运行三年来,公共卫生委员会一方面围绕公卫安全提供疾病防治服务,发挥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平台作用,如建立政府、医院、企业三方的协作机制,联合开展疾病筛查、慢病防治等民生项目;另一方面围绕居民健康提供利民便民服务,紧贴居民需求,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落细。

2024年,广州完成市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整合机构改革,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健康行政执法职能,确保疾控和卫生监督工作全覆盖、无死角,稳妥有序推进疾控体系重塑,扎实做好疾控改革“后半篇文章”。

爱国卫生运动开展更为有力。广州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先后开展夏秋季病媒生物防制、防蚊灭蚊“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全力降低登革热等病媒传染病传播风险。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目前全市34个建制镇全部创成省卫生镇,获命名国家卫生镇19个。

广州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斌表示,新的一年将下好三步棋,做好三个“突出”——突出因地制宜,以更深层次探寻广州特色深化医改破局之“钥”;突出科技赋能,搭建医疗卫生事业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桥”;突出优质均衡,以更高水平打造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之“径”,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南方+记者 黄锦辉  通讯员 穗卫健宣

编辑 张会玲 陈梅玉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