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体形瘦弱的李奶奶(化名),其心脏曾多次接受瓣膜手术,脆弱程度堪比“危房”,而日前又出现了重度梗阻。
面对复杂病情,广东省人民医院瓣膜及冠心病外科主任医师郭惠明、副主任医师赵俊飞团队在心脏麻醉、体外循环及手术室等多学科协作下,于近日成功开展被称为“心脏外科珠峰”的commando合并再次三尖瓣置换手术,为李奶奶的心房重新“精装修”。如今,这种高难度术式在省医已常态化开展。
为心房“第三次拆装大门”
“就像要给一座危房第三次拆装大门,一步不慎就可能引发坍塌。”赵俊飞如此形容这台手术。
常人的心脏共有4个瓣膜,而李奶奶已经换过其中3个。距离上次手术已有13年,时光流逝,这3个瓣膜再度出现重度梗阻,她的心肌钙化已严重到“像石头一样坚硬”。
郭惠明回忆,患者三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水肿、胸闷气促等症状,药物治疗无法缓解。影像报告显示,患者于1999年置换的三个机械瓣出现血管翳增生,2011年置换的三尖瓣生物瓣也出现衰败。更棘手的是,体重仅80斤的李奶奶,心脏结构也比平常人更小,这为“更换门框”增加了难度。
会诊研究后,专家团队提出一个方案。如果用门比喻瓣膜,手术目的就是要把两扇紧挨着的小门改装成一扇大的双开门。而原有两扇门中间脆弱的承重墙要一起拆掉,腾出空间造一个更大的门框。
这类型的手术被称为“commando手术”。commando有突击队的意思,形容实施手术的医生们就像训练有素、实力极强的突击队员在危险地区执行高难度任务。它是难度系数最高的瓣膜手术之一,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医院能够开展该手术。
赵俊飞介绍,这种创新设计既减轻了手术操作难度,同时也可以让患者用上更大的瓣膜,改善血液流通,降低再次置换瓣膜的概率。
3D打印反复验证缝合位置
为了减少出血,专家们把缝合口都设计在了心脏里面,并采用3D打印技术反复模拟手术过程。
团队还特别设计了新的“门框”——通过给瓣环缝上“衬裙”,把人工瓣架抬起来,让人工瓣膜无需局限在原来的小瓣环中。
在心脏麻醉师、体外循环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配合下,手术按计划进行。郭惠明、赵俊飞团队为李奶奶取下原有的主动脉瓣、二尖瓣机械瓣及三尖瓣生物瓣,清理瓣环钙化,扩大瓣环。主动脉瓣由原先的17号扩大为21号,二尖瓣由原先的25号扩大到27号。三个瓣膜全部换成了生物瓣。
经历7小时的手术,李奶奶在术后第一天就拔除了气管插管,现已顺利康复。
赵俊飞介绍,新换上的三枚生物瓣,使用年限在10年至15年,再次置换时也无需开胸,可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完成。
据悉,省医心外科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顺利实施commando手术。如今,这项高难度术式逐步常规化开展,郭惠明团队近1个月来已成功完成5例该手术,让更多“心脏危房”获得重建机会。
南方+记者 钟哲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张诚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