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过坎,信心赛过黄金。
近年来,梅州市大埔县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期:发展势能正在集聚,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当地破解区域协调发展困局,补齐城乡发展短板带来重大契机。
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实施,上级资源不断向基层倾斜,各类帮扶力量持续向大埔汇聚,苏区融湾政策红利加速释放,大埔的发展机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大埔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图为大埔县城。杨斐君 摄
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新的一年,大埔将扭紧“百千万工程”总抓手,登高望远、系统施策,改革创新、担当作为,辩证看待机遇和挑战、困难与希望,持之以恒打基础、增后劲,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的大埔路径。
县域活力:实体经济蓄能提质
位于县城工业小区的梅州市鸿智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智信”)厂房内,机械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各司其职,在生产线上忙碌,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
鸿智信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的工艺技术,生产新能源电池铝壳、盖板以及其他精密结构件,年产15000万只电池铝壳和盖板。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便携式通讯及电子产品等众多行业领域。
据鸿智信副总经理曹文军介绍,项目预计总投资10亿元,投产后预计年产值20亿元,年税收1亿元,带动就业500人左右。一期项目于2024年8月试产,已购买安装设备55台,截至目前投资近2亿元。“2024年产值接近2000万元,预计一期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2-3亿元。”他说。
梅州市鸿智信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工人们各司其职,在生产线上忙碌。 杨斐君 摄
另一边,广东九兴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兴实业”)陶瓷生产建设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为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据悉,九兴实业是大埔县2024年的招商引资项目,项目用地22亩,计划总投资1.6亿元,新建厂房2栋建筑面积13567.02平方米,综合楼1栋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等建筑设施和陈设艺术陶瓷生产线5条及配套先进智能生产设备75台/套。
苏区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这一认知,在大埔正不断深化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县域强。
突出发展县域实体,近年来,大埔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过去一年,当地县域经济不断蓄能提质:博富能、鸿富瀚、蔚鸿信等企业提质增效,鸿智信、嘉远新材料建成投产,恒优制冷项目加快建设;中瓷、铂瓷林等先进材料项目落地,欣红、德顺、宏创等增资扩产项目扎实推进。
产业平台持续扩容。县新型陶瓷产业园动工建设,县城工业小区二期起步区基本完成,县科创园初具规模。全年新增标准地232亩、标准化厂房4.9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61家。
招商引资扎实有力。县党政领导带队赴重点区域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全年招引落地项目24个,计划投资53.36亿元、实际投入11.4亿元。
对大埔而言,积蓄发展动能,做大经济总量是当务之急。
如何破题?大埔思路清晰:要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高举工业强县大旗,把一切力量集中到实体经济上来,坚持不懈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扩大园区体量,激活内生动力,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具体而言,当地将加速陶瓷行业转型升级,推动玉丰特陶、欣红陶瓷等陶企开展技改,力争中瓷碳化硅、铂瓷林家居等先进材料项目年内投产,推动广业集团瓷土项目落实投资,扎实引导陶瓷行业向规模化迈进。保持先进制造业强劲势头,乘势而上支持鸿富瀚、博富能增资扩产,加快推进博睿能等项目投产,推动国信宇拓新能源项目取得实质进展。强化能源产业压舱功能,专班服务大埔电厂运行,推动电厂二期建成投产,持续跟进青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为经济运行提供稳定动能。
城乡融合:带动县镇村整体提升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三河镇汇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墙一文化,一墙一风景。在这里,星罗棋布的古建筑承载着汇城人民的历史记忆和乡愁。一步一景,精致的墙绘点缀着美丽乡村。
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汇城村因地制宜绘制墙绘,从当地文化资源中挖掘素材,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把汇城村优质资源串珠成链,提升沿线景观品质,打造家门口的“诗与远方”,走出一条增“颜值”、提“气质”的特色发展路。
据了解,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2024年上半年,汇城村全村完成了230多处近2000平方米废旧设施的“三拆除”工作,整治卫生死角800多处,为村庄建设提供了超过6000平方米的用地资源,也以此赢得了政策上的倾斜,为整村提升取得更多的资源。
西河镇北塘村古民居特色和书画艺术魅力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何森垚 摄
乡村墙绘事小,但成效往往不小。当一座历史底蕴深厚的村子更加美丽,“打卡”的游客也就来了,这不仅能为回乡青年、当地村民营造更好的创业就业环境,也能潜移默化村民的审美。
典型镇村建设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全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典”带面,示范引领。聚焦典型镇、典型村,大埔县坚持串点成线、聚线成面,逐步带动县镇村整体提升,不断吸引人口回流。
过去一年,大埔县城乡融合加速推进。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成运营县第二水质净化厂,扎实推进第二自来水厂、城区燃气更新项目,城西15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城南16个改造任务顺利动工。
突出乡镇“联城带村”功能。持续完善交通网络,投入5.6亿元提升完善县乡道路设施,动工建设75.1公里旅游产业公路,建成41公里美丽公路。整合纵向横向帮扶、央企助力、“双百行动”等多方资源,以典型镇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建设为引领,一体推进7条示范路段和省际交界镇村建设,累计微改造农房5035栋、整治“三线”477公里,三河古城再焕新颜,百侯、西河、茶阳圩镇加速蝶变。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守牢粮食安全、巩固脱贫成果两条底线,完成大东、光德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实施大埔蜜柚“三好”试验田项目,扩大西施柚种植规模,提升柚果产业效益。“产业村长”实现典型村全覆盖,完成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试点89个,完成全市首宗农村产权流转线上交易,无经营收入村清零。
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大力培育“6+18”典型村,引领全域深化“三清三拆三整治”,创新改造1274个自然村农污治理设施,完成117公里通村公路“单改双”,建成美丽宜居村182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基层善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治理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更是国家实现治理目标的重要基石。只有夯实农村基层治理的根基,乡村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才可获得实现的机会。
近年来,大埔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汇集众智、凝聚合力,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把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一年,平安大埔水平更高了。当地强力抓好预防和治理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脱贫儿童护苗行动入选省级试点,巩固推广湖寮镇“四微联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扎实推进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建“无诉讼村”60个、“无信访村(社区)”210个,百侯镇荣获省“1+6+N”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大埔在县城湖寮镇实施“四微联治”赋能城市治理工程。陈泽铭 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群众来说,每一处设施的完善、每一项服务的改进,都关系着群众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提升”。
为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大埔将城市治理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小切口”入手,在县城湖寮镇实施“四微联治”赋能城市治理工程,通过夯实“微网格”、建优“微驿站”、创新“微服务”、办好“微实事”,促进城市基层党建与城市基层治理有机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紧紧围绕“一老一小”、群众出行、设施改善、便民服务等群众现实需求,当地通过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施策,提升服务实效,不断为幸福指数“加码”。
作为广东省志愿者关爱帮扶脱贫儿童“护苗行动”省级试点县,大埔充分利用红色苏区优势特色,探索创新帮扶模式和手段,努力提升帮扶品质;了解脱贫儿童的真实需求,做到精准帮扶;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注重引导脱贫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打通关爱帮扶脱贫儿童“最后一公里”,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爱脱贫儿童,关键是要凝聚多元力量,创新服务供给模式。
大埔县统筹整合各系统专业力量,组建涵盖教育、医疗卫生、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关爱队、服务队;引导动员广大返乡大学生,以志愿服务为依托,围绕青春自护、学业辅导、社会融入等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万川爱心协会、聚缘轩爱心协会作为社会志愿力量的两翼,通过“志愿家长”结对帮扶,辐射带动茶阳、百侯、三河、高陂四个片区完善脱贫儿童的线下服务阵地。
过去一年,大埔谋划了“党建+护苗”“志愿+护苗”“公益+护苗”等一系列关爱帮扶脱贫儿童护苗行动主题活动25场次,惠及800名脱贫儿童;为80多名脱贫儿童完成新书包、新衣服、书籍等学习生活用品的“微心愿”,为90名脱贫儿童链接省、市研学资源提供“微陪伴”关爱服务,为700多名脱贫儿童提供安全教育、手工实践的“微课堂”志愿服务等,打造结合大埔实际的护苗行动品牌项目。
一线案例
不断深化绿美生态建设
微风轻拂,水清岸绿。傍晚时分,市民陈先生一家人来到梅潭河碧道(三河至县城段)。“这里环境很好,可以带着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亲水步道上,群众三三两两在休闲散步,体验与自然更为贴近的接触。
据悉,梅潭河碧道(三河至县城段)总建设长度14.8公里,为乡野型碧道。梅潭河碧道保留原自然水体及生态岸线特征,从维护河流生态、植物生态和生物生态入手,塑造特色水生态景观,通过梯级湿地污水处理池、湿地植物科普展示、湿地植物群落恢复与种植、江心岛水鸟栖息地营造等途径,营造生态教育、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生态特色空间。
一经亮相,梅潭河碧道便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打卡,成为散步、慢跑、骑行、拍摄的好去处。
生态碧道是当地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的缩影。过去一年,大埔县绿美建设不断深化。全面统筹山上山下,完成林分优化5.05万亩、森林抚育3.7万亩,动员社会捐资1698万元、苗木2.57万株,完成绿化植树22.5万株。大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预计林业产值比增81.3%。
新的一年,当地将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深入推进绿美大埔生态建设“三大任务、九大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筑牢绿色根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体制机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确保6月前完成山水项目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深化河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无废大埔”建设。持续探索省际跨界流域联防联治,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从严从实抓好畜禽养殖监督管理责任专项巡察问题整改。
厚植绿色家底。重点抓好三河坝五丰郊野公园绿美示范点和梅潭河韩江“一江两岸”、环九龙湖绿美示范带建设。深化“先造后补”机制,全力完成5.67万亩林分优化、4.3万亩森林抚育任务,逐步改善林相。深化“绿美一张图”应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植绿护绿,完成15万株乡村绿化植树任务。用好山水林田视频监控“一张网”,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工作,全力遏制松材线虫疫病蔓延。
激活绿色富矿。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储能、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打造广东省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好林业碳汇开发利用。探索“国储林+”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南药、油茶、林下养殖等绿色经济,延伸林业产业链条。
建设者说
梅州市鸿智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文军:
企业加速发展有信心、有底气
走进位于县城工业小区的梅州市鸿智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智信”)厂房内,机械轰鸣、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各司其职,在生产线上忙碌,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
鸿智信是大埔县2023年的招商引资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的工艺技术,生产新能源电池铝壳、盖板以及其他精密结构件,年产15000万只电池铝壳和盖板。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便携式通讯及电子产品等众多行业领域。
该项目新建2栋厂房、研发办公综合楼等配套建筑,厂区总用地面积为45752.66平方米(约68.63亩),总建筑面积55072.00平方米。
据曹文军介绍,项目预计总投资10亿元,投产后预计年产值20亿元,年税收1亿元,带动就业500人左右。
据悉,锂电池项目于2023年2月动工建设,一期项目于2024年8月试产,已购买安装设备55台,截至目前投资近2亿元。
“2024年产值接近2000万元,预计一期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达2-3亿元。”曹文军说。
营商环境的好坏是一个地区吸引企业入驻的“软实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以企业为本,以服务为先,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坚定了加速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入驻大埔的过程中,曹文军对当地的营商环境有了深刻的体会。当地政府部门对企业项目很关心,该项目的落地得到县委、县政府以及招商队的大力支持。“大埔设置了招商服务专员,企业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直接对接联系。提升了工作效率,加快了项目落地的进度,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保姆式’的服务。”
近年来,大埔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加强政企互通,让企业和企业家专心、安心、舒心、顺心、放心地在大埔投资、发展。
“在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会主动靠前为我们服务,倾听企业需求,并且快速响应,面对面解决问题。”让曹文军频频点赞的是,很多时候几个相关部门会联合前往项目现场,实地了解问题,在工地上商讨解决方案。
投资“沃土”的培育,不仅需要企业家有情,政府部门有为也是至关重要。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撰文 陈泽铭 罗文燕 刘文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