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队长”回村过年,变身家乡英歌舞队“师父”
2月2日大年初五中午,正值饭点,大学生廖思林却匆匆出了门。
潮州市潮安区仙乐村的祠堂门口,他和华义乐英歌队碰了面,为即将到来的表演作准备:面对面互相勾脸,抹上各色油彩,再套上粗布戏服。
不久前,汕头大学迎来寒假。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廖思林回到家乡潮安后,每天准时带着英歌槌去村里的祠堂。绿瓦红砖下,他和英歌队队员一起反复练习,迎接大年初五的正式表演。
2024年春节,潮汕英歌舞一炮而红,今年更是令不少游客慕名来到潮汕过春节。潮安区给出了一张新春节目单,初五的英歌舞表演是其中的重头戏之一。也因此,廖思林更加卖力训练,希望能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不负期待,一饱眼福。
“哈、嘿、哈、嘿……”初五下午3点,潮安区人民公园里,极具韵律的锣鼓节奏和浑厚有力的呐喊声响起。英歌舞开演,迅速点燃现场。队伍中,廖思林全情投入,使出看家本领,灵动演出“活阎罗”阮小七的豪放。
阵阵不停的欢呼尖叫下,演出顺利结束。廖思林觉得格外畅快,也感叹现场的人山人海。作为一名英歌舞“老演员”,他初中便加入学校英歌舞队。从小到大热爱的英歌舞突然爆火,廖思林觉得神奇又骄傲。
有意思的是,在这场正式开演之前,廖思林还带着6位队员在村里来了一场特别的“汇报演出”。
平日里,华义乐跳的是金浦英歌。这次回乡,廖思林“倾情教授”自己新学的草尾派英歌舞,希望能够以不同派系之间的交流碰撞新灵感。练习的祠堂里,常传来队员们打趣地追着叫廖思林“师父”,以及他青涩的推辞声。
不同派系的舞蹈在动作上需要磨合,过程并不容易。春节期间,几位年轻小伙不忙着走街串巷、走亲访友,反而一整个下午都钻进祠堂,舞着英歌锤,反复抠动作。
“大家居然都学会了,还很整齐!”一周前,有队员第一次训练后因动作太难而放弃。看着不断变化的阵型和连贯有力的动作,他不由感叹。
实际上,廖思林学习草尾英歌也不过半年多。
去年9月,看着越来越红火的英歌舞,他拾起大一便埋在心里的那颗种子:组建一支校园英歌舞队,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人中声量更大。
于是,廖思林带着这一想法找到了学院和校团委老师。没过多久,在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以及草尾英歌洪生如主教练支持下,队伍正式组建,并决定以草尾英歌为主。每周,廖思林带着大家至少训练两次,最多甚至五次。
作为副队长,汕大国际学院/商学院马来西亚留学生庞琪蕊觉得队里的“团魂”格外动人。
“最初一周都在练蹲马步,我们起身时得互相搀着。”拿着英歌槌难免有碰撞,几乎每次训练,队员们身上都会新添几块青紫。但大家往往又会忍不住“心痒痒”,“走,要不去练会儿?”
正是这份“共患难”“同热爱”,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在传统文化的链接下,越贴越近。朝气蓬勃的校园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英歌舞也得以被更多人熟知。
“春节跳了个尽兴!”新的一年,廖思林暗下决心,要带着校园英歌舞队站上更大的舞台,也期待着来年回村能够和家乡队伍再次撞出新火花。
采写/剪辑:南方+记者 钱明雅
摄影(除署名外):林师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