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小镇的“新年礼物”,时长共4分05秒)
湛江小镇的“新年礼物”
我的原乡起点在湛江吴川市,这片土地素有“粤西唯一状元故里”的美誉,历史上走出了1名状元、20名进士和165名举人。今年春节舆论聚焦的热门人物、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也是从这里走出的。
这些从小镇走出的优秀代表,从来不会忘记这片土地。每年春节,乡贤捐款新闻常常成为热议话题。
吴川市吴阳镇的路口,吴阳镇城楼也由乡贤捐资建设,成为过年期间的打卡亮点。
今年回家,我还发现了乡贤回馈家乡的一份特殊礼物:吴阳客厅。不同于以往纯物资的捐助,这座集历史与现代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让乡愁变得具象化、让“百千万工程”变得生动化。
吴阳客厅
在广东湛江吴阳镇,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公共文化空间——吴阳客厅,正悄然成为当地人文交流的新地标。它不仅是一座展览馆,更是一座承载乡土记忆、连接当代生活的文化场所。其背后的设计者,正是土生土长的吴阳人——吴林寿。
吴林寿15岁离开家乡吴阳,前往深圳、广州学习和工作。之后,他前往法国留学和工作,用3年时间沉浸学习,汲取欧洲建筑设计的前沿理念,又花费3年投身当地建筑行业积累实践经验。在异国的拼搏中,他不断精进设计技能,逐步成长为备受认可的建筑师。
吴阳古水道
回乡之后,重新认识家乡
吴林寿少年时期便离开家乡,前往外地求学、工作。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对家乡有了某种疏离感,甚至一度觉得这里“贫穷、落后”。然而,近年因给父母建房的契机,他回乡的次数渐多,逐渐察觉家乡的变化。“以前回来得少,但这几年回来,发现镇里的历史文化也被重新挖掘出来。”他说,尤其是古水道的修复,让他意识到家乡的文化价值远超自己的想象。
建筑师:吴林寿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举措中,他不仅是观察者,更主动成为推动者。给父母建房后,他与老同学、吴阳镇文化站站长余国强聊起乡土文化保护,发现余国强多年收藏了不少地方文物。“那次饭后闲聊让我第一次真正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吴阳镇文化站站长余国强在给游客介绍文物
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建一座有温度的空间
吴阳客厅的建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尝试。与许多地方博物馆或展览馆“先建房子再找内容”不同,吴阳客厅的思路是“有内容才建房子”。吴林寿提到,“许多地方的展馆往往在建筑完成后才考虑展览内容,最终可能会显得有些空洞。而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丰富的乡土故事和展品,这让这座建筑能够更有意义。”
吴阳客厅门前
在建筑设计上,他特别注重与地方环境、历史文化的对话。例如,展厅位于古城墙的遗址上,建筑材料便选回收古城墙砖,这不仅是一种可持续的建筑方式,更是对历史的回应。红砖、洗米石、等材料的运用,让这座现代建筑保持了乡土气息,而开放的空间布局、通风设计,则充分考虑了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无论是做民宅,还是公共建筑,最重要的是回应地方的气候特征,以及当地人对空间的理解。”吴林寿强调。在吴阳客厅,他汲取了传统乡村建筑的设计理念,例如中庭的“明厅”不仅提供了纳凉的空间,也承载了乡村公共交流的功能。“在乡村,公共性更多体现在聚集和交流场所,我们的设计便提取了这些元素,既让空间更具亲和力,又能体现出公共性。”
小朋友在吴阳客厅观看宣传片
让建筑成为村民的“客厅”
吴阳客厅春节期间,举办了书画展,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参观、交流。与一般博物馆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厚重的玻璃隔断,文物展品与参观者的距离被尽可能拉近。“我希望文物不是只能远观,而是可以让人触摸、感受。我们一直生活在历史之中,历史也从未远离我们的日常。”
书画展
更重要的是,吴阳客厅不仅是一个展示空间,也成为村民们日常休憩、聚会的地方。“设计空间不是为了让人学习如何使用,而是要尊重他们已有的行为习惯,让他们自然融入。”吴林寿说,“如果一个新空间让人觉得陌生、抗拒,那它就是失败的。”
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作为一名从国际视野回归乡土的建筑师,吴林寿并不希望自己的设计只是单向的赋予,而是一次双向的对话。他在城市学到的建筑理念,回到家乡后并非生硬地移植,而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他也坦言,吴阳客厅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文化站的努力,以及百千万工程的资金扶持。“建筑从来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系统性的成果。”
对于未来,他希望吴阳客厅能在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上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如通过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方式来维持日常运作。同时,他也期待家乡能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共同探索乡村发展的新可能。
吴阳客厅展馆
“这是不是送给家乡的一份新年礼物?”记者问。吴林寿笑了笑,说:“希望是吧,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礼物,而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1月29日,大年初一,烟花在新建的吴阳城楼绽放
视频/图片/文字:南方+记者 吴明
设计:谭唯 潘洁
校对:王睿
审核:张由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