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不止于歌舞 | 春节观察⑤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杨悦

线下参与“村晚”、线上看“村晚”,已然成为不少地方的乡村新年俗。

当榕树下的潮州大锣鼓震落星子、客家山歌的尾音掠过围屋飞檐、畲族青年在竹竿跳动间旋转舞蹈……岭南大地的年味,正在乡野间升腾起炽热的烟火气。“村晚”唱响40余年而经久不衰,答案正在于其群众性。正如网友所说,“村晚”主打参与感和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看完后对‘高手在民间’有了深切体会”。

但如果认为“村晚”只是父老乡亲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那就挂一漏万了。如今,“村晚”不仅是群众展示才艺的大舞台,也是特色文化大秀场。广东乡村星罗密布,乡村文化灿若繁星,仅今年春节期间的特色“村晚”,举办地就涵盖了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等广东重要文化聚集地。透过“村晚”这扇窗,村民、网友得以“品尝”到一场场有年味、乡土味、文化味的文化盛宴。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下,“村晚”既是特色文化大秀场,也是文旅融合大平台。广东以“村晚”为纽带,整合乡村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迹、特色农产品等资源,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文旅活动,为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比如,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沙蚝社区,“村晚”联动金蚝美食非遗民俗文化活动,在丰富游客乡村体验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凡此种种,广东“村晚”活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四季村晚”活动的通知》提出,支持“村晚+”特色节庆节日、民族文化传承、旅游产业发展、新兴消费业态,推动“村晚”由侧重文艺演出向文化和旅游节庆展示、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介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节庆活动转变。今年,广东将持续开展“四季村晚”活动,必将不断做深做实“村晚+”这篇“融”的文章,给村民、游客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编辑 邓素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