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知识局|《唐探1900》背后的五邑侨史

南方+

这个春节,由陈思诚、戴墨执导的电影《唐探1900》掀起观影热潮。

自2015年《唐人街探案》上映以来,整个“唐探”系列已经走过整整十年。作为系列前传,《唐探1900》将故事的发生年代从当下搬至1900年。

电影中,1900年的美国旧金山发生一起命案,一名白人女子和一名印第安人在唐人街被害,而嫌疑人正是一名华人男子。凶案引起当地社会震荡,民众纷纷要求取缔唐人街。王宝强饰演的华裔印第安部落猎人阿鬼与刘昊然饰演的留美青年秦福卷入此案,开启一场笑闹探案之旅。

电影上映后,引发了不少海内外江门人的共鸣。原来,这部悬疑喜剧的背后,隐藏着一段厚重的五邑侨史。

电影海报。片方供图

漂洋过海谋生去

五邑,是如今江门的别称,曾指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这五个地理接近、文化相似的地区。而四邑则是在五邑的基础上,去掉了鹤山。六邑则是在五邑的基础上,再加上赤溪(现为台山市下辖镇)。如今这些地区均归江门管辖。

五邑地区出洋历史悠久。其中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当时大部分五邑先侨去了遥远的美洲,尤其是美国。

据相关统计,1840年至1876年,移民到美国的华侨有15万至17万人,其中五邑人12.4万人。

为什么五邑先辈要跨越太平洋到美国谋生?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如果那边好,谁还会来这边”。

鸦片战争以来,清朝统治走向衰败,内忧外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在五邑地区,人地关系愈发紧张,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

《新宁县志》就有记载,咸丰元年(1851年)至光绪末年(1908年)的57年内,台山有大水害10次、大台风7次、地震5次、旱灾4次、瘟疫4次、饥荒5次,此中有田园之崩坏,粮粟之失败,房舍之倒塌,生民号寒而啼饥。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对华工出洋动因的相关展示。叶芷晴 摄

而在大洋彼岸,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1862年美国决定修建横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铁路。淘金潮和筑路潮的兴起,导致用工需求的增加。

消息传到了毗邻港澳又近海的五邑地区,招募华工的中介也接踵而至。对当时急于寻求生存的江门人来说,出洋务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于是,他们背井离乡,以自由移民、赊单华工或“猪仔华工”的形式出洋。

出洋的路并不容易。

电影中,周润发饰演的旧金山唐人街“大佬”、协盛堂堂主白轩龄在向秦福介绍“发家史”时,是这样说的:

“1854年,我与七位四邑同乡一道出发,经广州到香港,又坐了整整三个月的船,来到这金山,途中就病死了两个。”

周润发在《唐探1900》中饰演白轩龄。片方供图

寥寥几句台词背后,是沉重的历史现实。

“金山”和“旧金山”,都是早期五邑华侨对美国加州三藩市的俗称。十九世纪中叶去美国的五邑劳工,大多要先从内地港口乘船到港澳,再乘大帆船,经过长途颠簸,才能到达美洲大陆。在1867年开通蒸汽轮船航线前,到美洲的航程要3至4个月,若遇大风浪,则要半年。

漫长的路途里,总是险象环生。

尤其是被欺骗、诱拐、绑架等手段逼着出洋的“猪仔华工”,在船上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他们通常住在狭隘的底仓,缺少淡水、食物、药物,传染病高发,死亡率高。

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他们只能咬牙赌下去。赌输了,他们也许会成为异乡的无名尸骸。但赌赢了,就能给家乡的亲人带来好生活。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中的华工乘船出洋场景。叶芷晴 摄

电影中不止一次响起一首童谣:

“喜鹊喜,贺新年,

阿爸金山去赚钱。

赚得金银千万两,

返来起屋兼买田。”

这首正是五邑地区的民间童谣《金喜鹊》,是清末华人背井离乡前往大洋彼岸的真实写照。从歌词中,既可以感受到先侨与家乡、家人的深厚情感纽带,又能看到侨眷对出洋谋生的亲人能平安归来、衣锦还乡的期待。

淘金筑路血泪洒

出洋不易,谋生更难。“金山”有黄金,更有噩梦。

1848年,首批满怀着淘金梦的五邑华工抵达旧金山。他们走到哪里,就“卷”到哪里。他们的细心、勤劳、高效、聪明,远近皆知。

当时矿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凡是华工淘过的金矿,连塞虫子牙缝的金子也找不出来了。”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写道:“他们是一个无害的民族,安静、温和、温顺,他们一天到晚辛勤劳作,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少见,懒惰的中国人不存在。”

淘金华工。台山市博物馆供图

淘金华工。台山市博物馆供图

不过,那些想在加州改变命运的美国矿工却恨得牙痒痒,他们认为华工抢走了原本属于他们的财富。于是各种排华的政策和冲突接连不断出现。

但美国对华人廉价劳动力的需求还在增加。

1863年1月,美国横贯大陆铁路正式动工。这条旨在加快美国西部开发的铁路分为东西两段,分别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包修建。

其中,西段铁路不仅要跨越崇山峻岭,还要穿过沙漠和沼泽地,条件和环境恶劣。由于工程太艰巨,原先所雇佣的白人劳工畏难怠工,甚至逃跑。动工两年,西段铁路才修了40多英里。

为了加快铁路的建设进程,工程承包商之一克罗克建议大规模招募华工,因为他观察到华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都令人满意。

在当时的排华背景下,这样的建议引来很多质疑。但克罗克提出:“能够建造万里长城的民族,也一定能够建筑铁路。”

于是,铁路公司权衡利弊,开始大规模雇用华工,来修建这段最为艰险、难以推进的铁路。

除了在加州本地招工,铁路公司还让在美华人回国招工。比如挖了几年金矿并小有积蓄的李天沛,他在家乡台山游说乡亲,把美国描述成遍地黄金的机遇之地。很快,他就招募到了预期数量的筑路华工。

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先后有约1.2万名华工参与美国横贯大陆铁路建设。在所有铁路劳工中,华工占比约85%,其中70%来自江门五邑地区。

华工修筑铁路。资料图

华工仅凭人力与简单工具,在崇山峻岭中打隧道、架桥梁、运沙石、搞爆破,攻克无数困难,但也死伤无数。电影中阿鬼的父母正是在修筑铁路过程中不幸身亡。

“这条铁路每一根枕木下都埋着一名华人,这不是夸张,这是事实。”电影的尾声,白轩龄在满是白人的听证会上舌战群儒,激昂陈述华人对美国的贡献。他所说的,正是历史。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展示的铁路道钉。叶芷晴 摄

1869年5月10日,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竣工。这条原计划用14年建成的铁路,在大量雇用勤奋而又廉价的华工后,实际上只用了不到7年,节省了三分之二的费用。铁路通车后,原来从美国东部到西部需要6个月的路途缩短到只需1周,这条铁路也被外媒誉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

然而,在铁路竣工典礼中,华工被集体“抹去”。当时拍下的竣工照片中,没有一位华工的身影。这张真实存在的照片也成为电影的重要线索。

铁路竣工典礼合照。资料图

直至近年,这些华工的事迹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世人眼前。2014年5月,美国劳工部将铁路华工列入荣誉纪念堂,铁路华工成为进入该纪念堂的首批亚裔群体。2019年5月,旧金山市议会通过提案,将每年5月10日定为旧金山“铁路华工日”,以表彰铁路华工的贡献。

唐人街中社团兴

《唐探1900》故事的发生地——旧金山唐人街,历史上是北美最古老的唐人街,又称“中国城”或者“华埠”。1848年开埠建立以来,这里就成为华人居住聚集、抱团取暖、同舟共济的地方。

唐人街内有浓郁的中国风情,随处可见中式建筑、中式装饰、中国商品、中餐美食等,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这一点在《唐探1900》的布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探1900》中的唐人街。片方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台山人来美早且人数多,所以成了创建唐人街的中坚力量。这也导致了台山话成为唐人街的通行语言,华人中流传着“不会讲台山话,在唐人街找不到工做”的说法,其他地方的华人也以懂“台山话”为荣。在《唐探1900》广州路演现场,祖籍开平的周润发也讲述了台山话当年在旧金山的重要地位,并大秀台山话。

在早期的唐人街中,部分华人打起零工和做小生意。不过,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白人不愿意干的脏累低薪行业,如制衣、洗衣、理发、餐馆和杂货销售等。电影中,白轩龄和同乡也曾从事过这些行业。

“一把熨斗八磅重,十二小时手不闲。一周干满七天活。挣了一点血汗钱。拣到洗,烫到叠,为了一碗活命饭,辛苦劳累在金山。”这首在台山地区早年间流行的童谣,道尽了华人从事“三把刀”(即剪刀、菜刀、理发刀)行业的艰辛。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中的唐人街场景。杨兴乐 摄

不止旧金山,早期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地方大多建立了唐人街。而在各地唐人街的发展繁荣过程中,宗亲会、会馆、同乡会、堂口、商会等社团组织逐渐出现并壮大。

电影中的唐人街华人组织协盛堂,堂主白轩龄的人设创作有可能参考了多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美国华人街领袖。比如协胜堂(Hip Sing Tong)的创始人李希龄、抗议《排华法案》的近代留美学人王清福、祖籍开平的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等等。

司徒美堂。资料图

谈及自己所演绎的角色白轩龄时,周润发说:“他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为保护当地的华人作出了很大牺牲。”

而这些,也正是白轩龄这一角色本身跟历史上不少爱国侨领的相似点。

正如陈思诚在评价以白氏父子为代表的优秀华人形象时所说:“我觉得这样的人物形象是很有代表性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或许是很渺小的,但仍心怀家国。白轩龄给儿子取名白振邦,其寓意就是振兴中华。”

心怀家国赤子心

华侨华人振兴中华的故事,远远不止电影里这些。

历史上,五邑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报效祖国的优良传统。近代以来,他们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前赴后继,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人民富强作出了杰出贡献。

《唐探1900》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慈禧太后派人捉拿逃往美国的孙文。真实历史上,孙中山曾多次到美国和其他海外国家为革命奔走呼号,而海外华侨特别是五邑华侨义无反顾地追随孙中山,倾尽全力地支持孙中山。

五邑华侨从筹建革命组织、开展革命宣传,到捐助军饷、发动武装起义推翻帝制,再到后来的捍卫共和、贯彻孙中山的“航空救国”“实业救国”理念等,都参与其中,是支持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

比如司徒美堂力促致公堂联合同盟会成立“洪门筹饷局”,为当时国内的武装起义筹集经费。“洪门筹饷局”成立一年后,共筹得40余万美元,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经费来源。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中对华侨支持辛亥革命的相关展示。杨兴乐 摄

在抗日战争时期,五邑华侨华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团结抗日、共御外侮的正确主张,或奔走呼吁,或筹款募捐,或回国参战,不遗余力支援抗战。

比方说,1932年2月5日,从美国归来参战的台山籍27岁青年飞行员黄毓荃,在激烈的上海空战中,连续多日重创敌机之后壮烈殉国,成为归侨参加抗战牺牲第一人,也是中国空军抗战中牺牲第一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五邑爱国华侨华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国民党独裁、专政统治,支持国内民主爱国运动,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五邑华侨继续出钱出力出智慧,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民间收藏家罗达全收藏的一封侨批(银信),是1950年谢永宽写给“厚父”的信——谢永宽是新中国成立后台山县第一任县长,“厚父”则是五邑华侨陈厚父。信中记录了陈厚父发动侨胞投资、捐款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事迹,折射出华侨华人爱国爱家爱乡的情操。

谢永宽写的信。郑琦 摄

如今,走进有着“中国侨都”之称的江门,依然可以见到华侨华人心怀家国的证据。

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丰富的史料、珍贵的实物、生动的展示勾勒出百年侨史浮沉,让观众沉浸式回顾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奋斗史。

屹立多年的碉楼、洋楼、骑楼,是华侨华人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开放兼容的体现,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游子的乡愁和情怀。

遍布城里乡间的侨捐学校、医院、祠堂、道路、桥梁等侨捐项目,是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爱国爱乡、情系桑梓的结晶,记录着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星罗棋布的侨资企业和贸易项目不断做大做强,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开平碉楼。杨兴乐 摄

“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是啊,那才是世上,最伟大的魔术。”1900年郑仕良和金陵福的这段对话,在120多年后的今天逐渐成为现实。侨都江门,也在这样的“魔术”里迈向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撰文:叶芷晴

编辑 钟惠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