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双医家庭的“错位值班表”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铅衣偶尔碰撞,监护仪“滴滴”作响……大年初二上午10时,广东省人民医院英东楼,心内科介入导管室内,副主任医师孙中婵与心内科主任医师倪忠涵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导管屏幕,护士曾燕和技师唐宇霖密切配合,为69岁的心梗患者苏伯伯(化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

不远的心外科里,孙中婵的丈夫、心外科副主任医师童光正在进行手术前的准备。这个“双医家庭”,在春节有一份比年夜饭菜单更讲究的“错位值班表”。

“有惊无险”里的团圆期盼

苏伯伯因长期胸闷、近日不适感加强,到当地医院求诊。影像学诊断为复杂血管病变,当地医院不敢耽误,在大年初一紧急将苏伯伯转送至省人民医院。这里是华南地区心梗、胸痛救治的重要关口。

苏伯伯和家人本已做好“在手术台上过年”的准备。不过,倪忠涵和孙中婵在进一步的冠脉造影中发现,其冠状动脉最严重的狭窄处约为70%,尚未达到支架植入标准。

“如果做好血压控制等二级预防措施,是很有可能控制病情的。”倪忠涵向家属解释。经过综合评估,团队决定先采取药物控制的保守治疗方案。

能安心过年比什么都强。听闻无需手术,苏伯伯和家人都长舒一口气。

对苏伯伯而言,“有惊无险”就是一个好消息,他和家人能在省人民医院医护人员的照护下,相对安心地过好这个年。

但不是每位心梗患者都像苏伯伯这样。如果急诊遇到突发心梗,尤其是ST段抬高型的,那么抢救生命就在分秒之间。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通过介入手段重新打通血管,梗死的心肌可能再也无法恢复,甚至危及生命。

介入导管室的更衣室内,十余套铅衣整齐悬挂,如同随时待命的银色铠甲。

这里在春节期间实行24小时的梯队值守:高年资心内科医生作为“二线”,带领一名冠脉导管班学员医生,与导管护士、技师组成值班小组,确保接到急诊电话后半小时内能准备就绪,开启救心通道。如遇到特别复杂的患者,更有经验的“三线”专家也会到场坐镇。

24小时值守的安心年

春节期间,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等急症高发,医护团队时刻绷紧神经。

铅衣战士们的“年味”,是监护仪的律动,是导丝在血管中穿行的微妙手感,更是患者转危为安时手术室里的轻叹。

童光虽然是心外科医生,但和妻子一样报名了心内科的冠脉导管介入班,成为一名学员和助手。

这个双医家庭有着自己的春节排班。在介入导管室,孙中婵值守初一、初二,童光负责初三、初四,其间还需随时应对凶险的A型夹层手术。

我们家值班表比年夜饭菜单还讲究。他不得空,两个孩子就由我来带,如果我也要手术,就要靠大娃照顾小娃。孙中婵笑着展示手机日历,“初一到初四,我们两口子把假期‘夹心层’的值班包了,同事们能踏实休个整假。”

大年初二中午,孙中婵刚结束苏伯伯的手术,没顾得上跟丈夫吃顿饭,童光又和同事们上了手术台,开展一场A型夹层手术。

这类疾病若未及时处理,患者48小时内死亡率极高,心外科团队几乎日日与时间赛跑。

待到童光结束手术回到家中,已经是晚上10点多。正月初二这顿开年饭,从中午推迟到晚上,二人终究是没能在一起吃。

“作为医生,还是一家人,这份错位值班表,我们都能理解。”孙中婵说。这对夫妻的春节,写满了“错过”与“坚守”。

南方+记者 钟哲

通讯员 郝黎

编辑 胡冰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