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的品种 ※
电白小耳花猪(许敏 摄)
数千年来,人们培育了各种各样的猪品种。1960年,中国第一次全国本土牲畜调查确定了100多个本土猪品种。巨大的多样性使其难以一概而论,但南方猪体型较小且多产,而北方猪体型较大且毛较多,适合在寒冷的冬季在收获的田野上觅食,并且可能仍与野猪不断杂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占世界养猪数量几乎近一半的中国开始步入市场经济,不但养猪存栏数和猪肉产量猛增,用于生产的猪的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引入国外瘦肉型猪种,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杂交而成的“洋三元”商品猪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迅速推广。如今国内土猪品种主要有互助八眉猪、荣昌猪、宁乡猪、陆川猪、淮猪、太湖猪、金华两头乌猪、东北名猪、香猪、藏猪;常见的黑猪品种有吉林黑猪、东北花猪、内蒙黑猪、新疆黑猪、北京黑猪等;茂名当地的猪品种主要有电白小耳花猪、化州中垌猪、高州黄塘猪等。
※ 猪的饲养方式 ※
(来源:网络)
猪一般有放养、圈养、圈养与放养相结合3种饲养方式。驯化初期,主要是以放养为主,一直到汉代以前,虽然已有舍饲养猪,但是“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
隋唐猪圈模型 (来源:网络)
猪的圈养方式至晚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陕西姜寨、半坡,浙江河姆渡等遗址据称都有圈栏遗迹出土。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圈栏遗迹的大小、结构、包含遗存等进行分析,认为陕西姜寨和半坡遗址的圈栏作为猪圈的可能性较大。
汉代开始出现规模比较大的养猪场,有公办的,也有私营的。《史记》中记载:故曰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水居千石鱼陂,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这证明西汉时期出现过规模很大的养猪场,那些养猪专业户养了上千头猪,生活很滋润,都快赶上朝廷封的“千户候”。汉代明显存在家猪放养和圈养两种方式,汉代陶猪圈生动展现了圈养猪的情形,而《史记》中则记载了汉武帝丞相公孙弘曾“牧豕海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
西汉出土的猪栏中母猪带小猪的陶俑(来源:网络)
※ 猪的饲养技术 ※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养猪的记载:“母猪,取短喙无柔毛者良。牝者,子母不同圈;壮者,同圈则无嫌。圈不厌小,处不厌秽;亦须小厂,以避雨雪。春夏中生,随时放牧。糟糠之属,当日别与。八、九、十月,放而不饲;所有糟糠,则畜待穷冬春初。初产者,宜谷饲之。其子三日搯尾,六十日后犍。十二月子生者,豚一宿蒸之,汗出便罢。不蒸则脑冻不合,出旬便死。供食豚,乳下者佳,简取别饲之。愁其不肥,共母同圈。粟豆难足,宜埋车轮为食汤,散粟豆于内。小豚足食,出入自由,则肥速。”这段话是当时养猪经验的总结,有科学的依据,同时又站在养殖户的角度,为他们考虑如何节省开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些做法后来被工业养猪采用。
元代王祯的《农书》(来源:网络)
元代王祯的《农书》在《齐民要术》的基础上,还介绍了当时江南、江北一带因地制宜的养猪技术。江南湿地、湖泊众多,则以浮萍、水藻等水生植物喂猪;近山的就用橡树叶或药草苗喂养,这类猪被称作“山猪”,肉质上乘。江北陆地多,则种植易活耐旱、生长速度快的马齿苋,收割铡碎后和泔糟等放在猪食槽中用水浸泡,使之发酸变黄,或者拌以麸糠一起喂养,用这种方法养的猪易肥易壮。只要做好时间上的安排,每年都能售卖,所得费用足以供家庭开支。
《高州县志》
《高州县志》记载当地传统的养猪方法:“养肉猪时,猪只在30公斤前放养,后圈养;投料是剩粥、洗米水、糠等;喂食时再加些煮熟后的番薯叶,每日喂两次。育肥猪是用番薯,养一头猪100公斤(黄塘猪养70~80公斤)需1~2年的时间。繁殖是自然发情,本交配种,仔猪30日龄补南瓜粥、豆浆、白粥等料,60日龄出卖。”
隋、唐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我国养猪的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养猪成为一种产业,有人畜猪以致富,因而称猪为“乌金”。
清朝时期东北地区是产粮区,基本家家都养数头猪。根据《辽左见闻》记载:“辽左畜豕,动以数十计,贫者也不有十之内”,“民间善养猪者,少者四五只,多者数十只”。西北产玉米的陕西也是家家养猪数头,他们将玉米、桔杆与酒糟混合当做饲料,养的猪又可卖钱,劲头很足。很多地方都流传“要想富,养母猪”的说法,所以清朝是古代养猪史上的最高峰。
现在养猪已经成为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产业,科学育种、营养研究、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生长更快、瘦肉更高、产仔更多、规模更大”是人们追求的养猪趋势。2024年,茂名市有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14个,省级产能调控基地13个,市级产能调控基地36个;全年生猪出栏624.8万头,年末存栏304.12万头。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寻茂名的“猪”文化,
请继续关注!
(部分文字根据网络的内容整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