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色巡游 祈福迎春 | 春节里的非遗

南方农村报

每年新春佳节之际,江门台山在大年初一盛情上演的浮石飘色春节巡游,总能吸引无数目光,以其精湛的技艺、别具一格的人物造型以及绚烂多彩的服饰,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项源自明末清初、历经三百余年传承的艺术瑰宝,不仅展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南方+记者杨兴乐 摄

南方+记者杨兴乐 摄

浮石飘色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早在1996年,台山斗山镇浮石村便荣获广东省文化厅授予的“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称号;1999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飘色之乡”。2008年6月,台山浮石飘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彰显了其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飘色,亦称摆色,是巡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人们肩抬装饰精美的“色柜”,其上“飘”着由儿童精心装扮的戏剧故事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诸如“赵子龙救阿斗”、“嫦娥奔月”、“穆桂英挂帅”、“木兰从军”等经典桥段,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古今交融的奇妙景象。

那么,为何这项集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古老民间艺术会被称为“飘色”呢?原来,“飘”寓意着脱离地面,展现出凌空之美。孩童表演者站在色台的支架“色梗”上,宛如凌空而立,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视觉效果;“色”,则白话音同“饰”,指的是精心巧妙的装扮与装饰。孩童们被打扮成莲花童子、哪吒、观音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他们被亲切地称为“色仔”“色女”。 

南方+记者杨兴乐 摄

南方+记者杨兴乐 摄

“色仔”“色女”要求长相俊美、意志坚定、精灵乖巧,且具备一定的表演天赋。选拔过程遵循自愿原则,挑选身高不超过1.3米、年龄在8至10岁之间的男童女童。经过精心培训后,他们将依据需要和各自特点,学习并掌握多套造型动作,为巡游表演增添无限精彩。

那么,“色仔”、“色女”究竟是如何“飘”于空中的呢?这背后离不开色梗的巧妙运用。色梗是一条精心锻造的纤细钢枝,安装在色柜上,用以支撑“色仔”、“色女”的身体。通过捆扎固定、戏服遮掩等手段,色梗得以“隐身”,让观众丝毫看不出破绽,从而营造出表演者真的凌飘于空中的神奇效果。

为色仔装扮戏服。图源:台山发布

为色仔装扮戏服。图源:台山发布

在过去,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浮石村便会举行盛大的飘色巡游活动。巡游队伍前有旌旗、罗伞、锣鼓、瑞狮、色标开道,后有八仙贺寿、八音管弦相随,场面蔚为壮观。庞大的队伍从村中北帝庙出发,环游浮石全村后,再回到北帝庙中,以此祈求人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浮石飘色历史源远流长。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谱记载,相传当时浮石村举人赵家璧赴京会考期间,恰巧目睹了北京和各地陕西会馆为闹元宵而表演的高跷艺术。赵举人深受启发,在掌握其奥秘后,将其带回家乡台山浮石推广,并结合当地的民风民情加以改造创新,使之成为台山赵氏庙会庆典上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节目。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浮石村民对飘色艺术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才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浮石飘色这一艺术瑰宝。

非遗名录丨

台山浮石飘色

台山浮石飘色始于明末清初,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浮石族谱已有正式记载,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现主要分布于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台山浮石飘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台山浮石飘色共有10个色柜,各以一个历史故事命名,其造型多来自著名的神话、传说和戏剧,如“赵子龙拦江截斗”“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吕布貂蝉”“平贵别窑”“穆桂英挂帅”“杨金花争帅印”“木兰从军”“劈山救母”“白蛇青蛇”等,反映出村民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台山浮石飘色设计上的独特之处是人物的左足固定,右足可以凌空自由摇动,令人有奇、险之感。每台飘色由两个8-10岁的儿童(俗称“色仔”)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柜”抬着出游,是当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庙会巡游的主体。

【整理】杨雪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方壮玮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