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广东花市热闹非凡。近日,佛山市顺德区的2025大良迎春花市上,一个以大良鱼灯为主题的摊位,吸引了游客纷纷驻足,用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感受鱼灯旋动起来的浪漫。摆摊的一群年轻人,来自华南师范大学行知书院“光影鱼笺”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大良鱼灯主题摊位。
在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动员下,2024年以来,来自230多所省内外的高校、中职技工学校的1.4万余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奔赴全省县镇村基层一线,投身“百千万工程”。这个寒假,不少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关注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传承,用年轻人的思路为传统文化赋予活力。
用AR技术让鱼灯“动”起来
大良鱼灯以鱼为型,以竹为骨,内燃灯烛,通体透亮,美观且仿真,拥有火鲤、鳜鱼、鲈鱼、石斑鱼、狮子头鱼等众多款式。其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反映了顺德渔业的兴盛发展,为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良鱼灯面临着传播范围有限、与现代生活脱节、后继乏人等困境。1 月 15 日,“光影鱼笺”突击队来到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升平社区,走访当地街巷、文化场馆等,搜集大良鱼灯相关背景材料,开展了AR文创体验活动。
突击队成员曾丽霖介绍,团队设计了融合大良鱼灯文化元素的IP形象,并制作多种文创产品,同时利用AR技术,将大良鱼灯以动态、立体、互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扫描相关文创产品,便可观看鱼灯动起来的场景。“AR 技术让文创产品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互动,让观众拥有更多体验感,也更能吸引年轻人对大良鱼灯产生兴趣。”
游客正通过AR技术观看大良鱼灯场景。
曾丽霖表示,未来团队还将以大良鱼灯为主体,依托AR技术,为顺德片区打造一个数字文化平台,不仅可以帮助用户深入了解大良鱼灯,还能为其定制个性化的顺德游览路线。
参与碉楼古村落的文化保育
在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仓东村,五邑大学“侨心工匠”之侨乡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地方文化。
仓东村有着600多年历史,拥有中国第一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却因村民无力修缮而逐渐破败,许多村民搬至城区或另寻地方居住。
2009年,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突击队指导老师谭金花建立“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并启动“仓东计划”,通过建筑保护、社区营造和文化传承三个步骤,留存古村落文化。
1月8日,“侨心工匠”突击队来到仓东村,参与“仓东计划”中的文化传承工作。
带队老师李倩倩介绍,突击队挖掘整理村落相关历史材料,帮助完成当地“家国情怀博物馆”和“立园祖居博物馆”的布展工作,同时制作科普文章和视频,介绍当地侨乡文化、建筑遗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育工作。
突击队成员将仓东村历史材料拍照存档,以便制作科普内容。
“仓东村的文化保育工作需要可长期参与其中的青年力量。”李倩倩表示,“侨心工匠”突击队将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开展常态化服务,并尝试将当地文化内容与突击队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思政课程,发动更多学生了解并投身于仓东村的保护和建设中。
南方+记者 谢望海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