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平:横琴谋划12个重点产业单元,与澳门实现空间互补

南方+

国际范、琴澳风。近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区的空间格局、生态格局、产业空间、生活空间等,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谐幸福的琴澳居民共享家园。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表示,合作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中国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重要实践。《规划》的正式印发有利于更加科学地利用土地,让合作区城市设计更加精细化,优化城市形象和保障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与合作区的综合竞争力,全方位落实琴澳一体化发展。

“可以说,这一规划不仅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深化粤澳合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关键一环,有利于更好推动合作区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叶桂平说。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

有效应对琴澳跨区、跨境、跨制带来的挑战

在叶桂平看来,《规划》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全面性和前瞻性,在产业空间、服务设施、交通设施、自然生态、空间形态、规则标准、编制过程上均明确体现了与澳门互补的宗旨。它不仅仅是一份空间规划,更是一份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规划,将有助应对琴澳一体化进程中跨区、跨境和跨制带来的挑战,为合作区的长远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叶桂平进一步指出,尤其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规划》积极响应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划定12个重点产业单元,增加科创、高教、制造业等产业空间供给,为澳门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以及现代金融产业提供空间保障。“这为澳门的产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助于加快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进程,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交通规划亦极具吸引力。”叶桂平表示,《规划》完善了涵盖高铁、城铁、水运、高快速路等对外交通系统,规划琴澳一体的轻轨网络等,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促进琴澳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便利人才、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的快速流通,提升合作区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还提出跨境联合保护生态资源,共建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网络,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观测网络。这也将促进琴澳协同建设生态文明样本城市,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营造宜居宜业的和谐环境,有助吸引更多全球顶尖人才和优质企业进驻,加快将合作区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一国两制”优势的区域开发示范区。

此外,《规划》提出建立“高等级—社区级”两级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多个生活圈,推进文体、教育、医养等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通过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延伸,让澳门居民在横琴的生活更加便利,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更便利的生活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更多澳门居民和人才汇聚,为合作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琴澳聚力谋划产业空间

“产业空间是《规划》中的一个核心领域,是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关键所在。”叶桂平说。《规划》明确提出了对接澳门“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要打造适度集聚、环境开放、特色鲜明、生态完善、创新示范的现代产业集群。澳门对此应充分利用合作区的平台优势,推动与横琴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

叶桂平认为,在落实《规划》目标的过程中,澳门应聚焦科技创新、中医药、现代金融、会展商贸和文化体育等新兴产业,加强与横琴在这些产业领域的对接。同时,还需用足澳门的国际化优势,发挥“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作用,加强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通过共建国际化科创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联动提升科创服务功能,助力合作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节点,持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天儒

统筹:梁涵

编辑 刘梓欣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