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北京街:基层“小站点” 让民意落地有声

南方+

“嘀”随着一声响,扫码成功。手机上立刻出现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列表,任意点进一个站点,都能随时联系人大代表反馈民情民意。这样的二维码在北京街三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各个人大代表联络点都随处可见。

“码上办”是人大北京街工委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建设一个生动切面。在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建设过程中,北京街基层人大探索“线下”与“线上”相配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统一,打造一个个政策法律“接地气宣传站”、社情民意“全天候收集站”、基层民主家门口的“工作站”。为各级人大代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多舞台,让人民民主“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听民声,幸福实感“同声同气”

“我以为要十天半个月,结果才几天过去就弄好了!”越秀区北京街都府社区的韩阿姨回忆起家门口东营小广场的变化仍然忍不住感叹。每天早上,韩阿姨都会和邻居们一起在小东营广场上打拳,可是广场上少有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原本木头连廊下的座位已经破损不堪。

而如今,小东营广场上已经加上了崭新的石凳,广场一角的亭子也焕然一新,亭子上“都好倾”的牌匾好像在向居民讲述基层“同声同气”共议事的传统。

十天半个月的工程,在短短几天内就搞定,背后,是越秀区北京街都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优势。

“当天我们刚好在广场上举行宣传活动,向居民推广人大代表联络站二维码功能,让市民群众可以随时通过线上方式来向代表反映问题。”越秀区人大北京街道工委主任杨虹介绍,几天后市人大代表梁湖清和区人大代表李嘉斌、莫远飞就收到了居民反映的小东营广场斜坡太窄以及广场内无休息区的问题。

“我们作为人大代表,就是要把民生事办到民心里。”莫远飞说。市、区人大代表收到建议后,立即行动,调动专业力量,积极协调。短短几天时间,广场随即换上了座椅,斜坡也明显拓宽了,推轮椅上去也毫无难度。

“居民满意就是一切工作的最终评判标准。有了这个扫描二维码的线上反馈渠道,我们作为代表就能随时倾听民意,为民解忧。”区人大代表、北京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嘉斌说。

小东营广场的变化不是个例,走在都府社区,居民可以细数家门口的变化,楼顶上的杂乱绿植、围墙上的“飞榕”、小巷里的地砖……民生无小事,居民通过联络站提出的建议,桩桩件件都在代表们的“工作清单”上,要给居民交代就是他们的坚守。

如今,依托“越秀人家”小程序“人大代表专区”和联络站二维码,做到“线下”与“线上”相配合,让“民声”随时都能传达到位。2024年以来,北京街道人大工委通过线上方式收集群众反馈民意87条,均及时进行解答或者转交相关部门跟进办理,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听民声,解民忧。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和基层立法联络单位,北京街都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不断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积极扩大联系群众渠道,为代表联系群众搭建更好的平台。做好代表培训、履职宣传以及联系群众的各项工作,激发代表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积极性。

基层一个“小站点”为各级人大代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推动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舞台,成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

 谋发展,商圈活力广聚民智 

临近春节,在城市传统中轴线上,“百千万工程·惠农集市”“百千万·直通车”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助农产品吸引了步行街上游客的目光。

一条步行街上为何“闪现”助农惠农集市?背后,离不开越秀人大代表积极服务中心谋发展的探索。北京路商圈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辐射众多商务楼宇和街辖内的十个行业商会,为选民群众、商家企业在“家门口”反映诉求提供便利。

“我们依托北京路商圈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邀请人大代表走进商圈,为激活老城市新活力提出建议。”杨虹说,经过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和多方联动,代表们的建议从“写在纸上”到“落到地上”,仅仅3个月的时间,一条助农惠农集市就在步行街的南段亮相了。

数据显示,从2024年春节期间亮相到现在,北京路“百千万工程·惠农集市”“百千万·直通车”等消费帮扶新载体,开展展销会、电商直播、快闪秀等主题活动近50场次,撬动消费超2000万元。

基层人大充分发挥代表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力助推重点工作,带动北京路商圈的活力提升,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

视线从北京路步行街南段转向北段,踏过从古至今的11层路面,就能站在“奔跑吧·少年”广东省第八届大湾区青少年体育嘉年华暨2024年北京路步行街体育文化艺术节的现场。在一众老字号的“簇拥”下,一场场赛事打出了古道青春的火热。从2024年5月的人大调研到7月的落地,仅仅两个月。活动积极链接商会资源,以活动促人流,旺消费,为全国运动会的召开营造更热烈的体育氛围。

一个建在商圈里的人大联络站,不仅仅让商圈群体找得到,更为商业经济谋发展。在全市最热闹的中轴线商圈里,商贸消费的活力和体育运动的活力,与深厚文化底蕴形成强烈对比,在一新一旧、一动一静的互动下,北京路步行街的商圈的活力不断迭代升级。

北京路商圈片区联络站为商圈发展“搭台”,代表们事前专题调研,事中积极参与,事后跟踪问效,一份份建议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这些都是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自2022年3月设立以来,北京路商圈片区联络站将北京路步行街商圈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用好人大代表的专业特长和资源禀赋,联络服务商圈内行业商会10个,辐射核心商务楼宇20余栋,组织人大代表“零距离、面对面”倾听企业、商家“心声”。

北京路府学西街“夜经济”商业氛围提升、设置帮扶地区农产品展销点、高第街业态优化和环境整治……一份份高质量代表建议为优化商圈营商环境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以小站点激活商圈大潜能,书写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拓新径,全程感知润物无声 

在北京街都府社区,来自广中路小学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跟着讲解员从广州三·二九起义展馆到小东营广场,再到广府文化会馆,每一个点位都用生动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

在广府文化会馆内,讲解员带领孩子们一一浏览墙上的信息,将身边的案例用孩子们的语言讲出来,来自广东盈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志愿者讲述“民主可感可知 普法一路同行”研学活动的知识,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孩子们的心里可感可知、扎根生长。

“这也是我们首次探索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感知点研学,希望进一步依托都府社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制定特色研学线路,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可感可知。”杨虹说。

事实上,不仅仅是研学活动,人大北京街工委不断创新“润物细无声”方式,打造政策法律“接地气宣传站”、社情民意“全天候收集站”、基层民主家门口的“工作站”,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

人大北京街道工委充分发挥小广场亲民聚民优势,将广场上的公共凉亭打造为居民议事协商的好地方,方便居民就近反映问题,对社区重大事项进行商议、监督,让群众真正能够“提事、议事、决事、监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连心桥”作用,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小东营广场已经成为我们社区议事的固定场所,每次到看到代表们坐在广场上,我们就知道到了代表接待的日子了。”在都府社区住了几十年的陈阿姨如今已经84岁,她感叹,“大家有事一起商议,我们社区的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住得舒心,精神也好,女儿要我搬家我都不想搬。”

此外,人大北京街道工委还依托北京街道商会合规与法律事务委员会律师团队,建立了都府立法联络站北京街道商会志愿服务队。阵地扎根商圈,在商户之间,充分发挥北京街道商会合规与法律事务委员会和法律专业工作者作用,服务好社会,做好志愿服务队工作,更好落实基层立法联络站“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要求。

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都是老百姓的幸福梦。近年来,人大北京街工委夯实“线上+线下”代表履职阵地,完善“常态+创新”代表履职活动、聚焦“党委+群众”代表履职重点,让代表履职保障更足。都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获得广州市2022年度十大优秀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称号,被选为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络站;北京路商圈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也获得广州市2023年度十大优秀人大代表联络站的称号。

2024年来,越秀区人大北京街工委不断强化感知点建设效果,突出联络站的历史渊源与风格,人大街道工委因地制宜、统筹资源,拓展功能,对联络站进行系统改造。如今,站点焕然一新,成为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成果和人大代表风采的窗口。

南方+记者 马艺天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肖海燕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