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近18年,她拄拐“撑”起村民健康伞
村民一个接着一个,走进小小的诊室里。大多数时候,王月霞总是坐在一张老旧的椅子上,身体转向右边,询问村民的健康状况;身体转向左边,便能在药柜里取药、配药。就是这样简单的动作,对她来说也并不简单。
她的双腿比健全人更纤细,腿上布满了手术留下的疤痕。几年前,她还可以站着接诊开药,这几年膝关节变形,医生让她戴上了辅助钢板,嘱咐她不要长时间站立。
6岁那年,王月霞得了小儿麻痹症,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无奈最终落下了双腿残疾。从小和医生打交道的她,长大后也选择从医。2007年,她来到湛江市徐闻县西连镇英邱村卫生站,从此,这一待就是近18年。拄着一根拐杖,带着满腔热情,她守护着邻近村庄两千多名村民的健康。
南方+ 林露 拍摄
“再苦的药我都能吃”
1982年出生于徐闻县龙塘镇的王月霞,讲起普通话来,带着浓浓的本地话口音。
关于得病的记忆,王月霞已经有些模糊。只记得大约是6岁的某一天,王月霞一觉醒来,一下床就摔了一跤。她发现自己走不了路,这才知道生病了。随后,母亲带着她辗转于贵州、海南等地,遍访名医。
就这样寻医问药了一年,回到徐闻后,王月霞重新回到课堂,那时,同龄的伙伴已经基本学完了拼音。“所以我小时候没怎么学拼音,普通话很不准。”王月霞腼腆地笑了笑,后来她到外地上学时,同学总是调侃她:“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广东人讲普通话。”
经过一番治疗,王月霞重新学会了爬行,慢慢地,她能拄着拐杖走路。母亲希望她能像健全人一样自由行动,依旧带着她四处奔走求医,做小儿麻痹矫形手术,她就这样来回奔走在学校和医院间。
“那时候我最怕痛,现在也一直怕痛,但是父母很疼爱我,我也不敢叫苦,再苦的药我都能吃。”王月霞清楚地记得,因为自己乖巧懂事,很多帮她看病的医生都很喜欢她,也替她觉得惋惜,常有医生感慨“你不应该得这种病”。
对王月霞来说,在她成长过程中,感冒发烧是常态,吃药打针也是家常便饭。她羡慕其他健全人能跑能跳,偶尔会有调皮的男同学模仿她走路的样子,“很难受,那种痛苦无奈,只有自己得病才知道。”
但令王月霞感到庆幸的是,作为家里六姐妹最小的一个,自己从小便受到家人的宠爱。平时,姐姐总是背着她出去玩,一起上学的同学、老师待自己不薄,经常帮助自己打饭、整理床铺、上下楼梯。
而求医多年,王月霞最害怕的时刻,就是每次动手术前,看到“手术室”三个字。“每次动手术都会痛好几天,几天几夜都睡不着。”陆续动了10次手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与落差,一直到十几岁,王月霞下定决心对母亲说:“治不好了,不用再动手术了,我想回到学校,安心上学。”
南方+ 林露 拍摄
“我错怪了阶梯”
刚上小学时,由于成绩好,在老师的建议下,王月霞直接从学前班升入二年级。上了初中,王月霞没有别的爱好,便开始大量看书,《家庭医生》成为她的精神食粮。同学发现她看的书、杂志、报纸都和医学相关,王月霞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医学,萌生了想要学医的念头。
“自己生病了,就想学一点医学技术,治疗自己也可以,治疗身边人也可以。”王月霞意识到,让身边的人具有健全的身体,能够幸福快乐过好每一天,这是她的价值所在。
初中毕业后,王月霞来到广西容县上中专,学习西医,1999年,升入广西中医学院念大专,就读中医学专业。
上中专的第一节课,同学见到王月霞,忍不住问她:你的腿为什么会这样子?
王月霞大方地告诉同学,自己小时候得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但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小儿麻痹症的成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导致残疾的。同学鼓励她:“那我们一起学习医学技术,探讨医学的奥妙,我们一起努力。”从此,这段话刻在王月霞的心中,鼓励着她不断前行。
南方+ 林露 拍摄
上学时,宿舍和教学楼不在同一栋楼。由于走路不便,王月霞每天都会起得比同学早,再慢慢地走到课室。有时候上完理论课,要接着去实验室做实验,其他同学总是等到快上课才出发,只有王月霞一下课就立刻出发。她知道自己走得慢,得提前出发。别人不在意的细节,她必须提前安排好。
针对学习,王月霞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上课的时候聚精会神,下课之后便把时间留给休息。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不少同学都羡慕她,没有熬夜学习,成绩也不错。中医课、实验课、解剖课,妇科、儿科、内科……学习的课程越来越多,从中专升入大专,王月霞有了一步步向梦想靠近的感觉。
到了实习阶段,除了学校安排的实习,王月霞自己又找了一家诊所实习。那段时间,上午她在医院实习,下午又跑到诊所去。“在诊所里我学了好多东西,比别的同学学到的都多,很多常见病我都会看。”逢年过节,她既不回家,也不出去玩,一门心思扑倒在学习上。
此时,书本里的难题、行动上的障碍,对王月霞来说已经不再是很大的困难了。
她曾写下一篇名为《错怪阶梯》的文章,文章里提到,初中时,学校有许多没有扶手的阶梯,每次上阶梯、下阶梯都是极大的挑战,她很害怕这些阶梯。可正是这些阶梯,给了她直面困难的勇气:“中学三年,我错怪了阶梯,是它给了我勇气。以后遇到再高的阶梯,我都不怕了。”
“能及时帮助他们,我感到很开心”
2003年,大专毕业后,王月霞回到徐闻,在徐闻县第二人民医院继续学习。一年多后,她回到龙塘镇开了家诊所,真正开启自己的医生生涯。2007年结婚后,她来到西连镇英邱村卫生站,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服务周边的两千多名群众。
让王月霞感到欣慰的是,刚到卫生站时,不少群众见到她,非但没有不信任她,而是为她曾身患疾病感到惋惜。渐渐地,她由于医术精湛,名声渐渐在附近村庄传开,常有患恙虫病和带状疱疹的患者慕名前来。
南方+ 林露 拍摄
王月霞夫妇俩住在英邱村隔壁的大井村,每天早上5时,丈夫谢妃建便起床做饭,准备好当天的午饭后,两个人再一起从家里出发,大约7时许便来到卫生站,一直待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除了外出培训、回娘家看望母亲,王月霞几乎每天都在卫生站。
上午是她最忙碌的时候,不少村民希望能赶紧把病看了,再下地干活,或者出门打工。忙起来时,病人一个接着一个,有时候一顿午饭,王月霞要分七八次才能吃完。
在卫生站驻扎了十几年,半夜出诊、垫付医疗费用等事情,也偶有发生。
八年前的一个冬天,临近过年,村民庄妃芳的女儿突发疾病,腹痛难忍,来到卫生站治疗。王月霞察觉患者很可能患急性阑尾炎,急需到县城医院手术治疗。
当时,庄妃芳家庭困难,拿不出手术的钱,孩子痛得哭闹不止。“你先和孩子去做手术,快过年了,要一起开开心心过年。”王月霞主动掏出3000块钱,递给了这一家人。
南方+ 林露 拍摄
作为乡村医生,王月霞还需要负责附近村庄的健康宣教、慢性病随访等工作。中午或者晚上,她常坐在丈夫的电动车后座上,到高血压、高血糖等病人家上门随访,了解病人的最新情况。
“学医之后,我知道小儿麻痹症只能预防,一得病就没办法了,所以疾病预防工作非常重要。”王月霞谈到,很多疾病,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没有后遗症的。有好几次,她发现身边人有中风前兆,手脚无力、不听指挥,便立刻劝说他们到大医院治疗,最终病人完全康复,没有留下后遗症。“病人不懂这些征兆,能及时帮助他们,我感到很开心。”王月霞说。
诊室旁的小屋里,放着不少新鲜的蔬菜——茄子、白菜、辣椒、玉米,村民来看病时,总是顺手带点自家的瓜果蔬菜。王月霞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好意,就藏在这些蔬果当中。“老天给我安排这个身体不好,其他都是好的。”她微笑道,“我没有别的愿望,只想帮病人看好病。”
南方+ 林露 拍摄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曾中孝 邹晓向 梁东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