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潮州老照片收藏者丁铨披露了一本1940年出版的旧书,其中一张标注着“潮州的寺庙”的老照片,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麒麟照壁,引发广泛关注。为探寻其确切位置,丁铨与潮州市申报世遗中心陈贤武组建队伍,穿梭于潮州古城的大街小巷,开启一场“排除式”的实地探访。
丁铨收藏的旧书中老照片一页。陈锦煌 摄
他们沿开元路、西马路等古城核心区展开调查,走访多处疑似照壁遗址,经过细致比对,目前已排除卓府照壁、虔诚祠照壁等可能性。虽现有种种迹象指向该照壁为潮州府城隍庙照壁,但学界看法不一,照片中灰塑造型与民间传言为嵌瓷造像的差异等疑点仍待解开,还需更多实证来敲定这张老照片的真实身份。
城隍庙前 确有照壁
据程裕祯教授撰写的《中国文化要略》所述,照壁又叫“影壁”,多建于府门、宅门、庙门及园林大门内外。设在门外的叫“照壁”,设在门内的叫“影壁”,古时统称为“屏”。
西马路郑氏大宗祠麒麟照壁。陈锦煌 摄
在潮州传统建筑中,照壁的应用比比皆是。现存的如开元寺门口的巨大红墙照壁,2019年被发现并重新修复的西马路郑氏大宗祠麒麟照壁,均已成为古城一景。
陈贤武介绍,不同建筑类型前的照壁一般会有相对应的制式、图案要求。“如潮州开元寺的照壁就只写‘梵天香界’四字。”与之类似的,泉州开元寺大门正面的高大照壁上仅有“紫云屏”三字,同样在泉州的承天寺天王殿照壁仅有“泉南佛国”四个大字。
潮州开元寺照壁。陈锦煌 摄
那么,以麒麟为主题的照壁一般常见于何处?
经现场探访并结合史料查询发现,麒麟照壁最常见于宗祠建筑前。“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只有品级较高的官员才可以在门前或大厅前建麒麟照壁。”潮州木雕收藏家郑桂泳介绍,潮安彩塘濬浵公祠前麒麟照壁、潮州古城内西马路郑氏大宗祠前麒麟照壁均为此类代表。
潮安彩塘濬浵公祠前麒麟照壁。郑桂泳 摄
另一处常见麒麟照壁的地方,是各地城隍庙前。“校场虎,开元龙,柳衙巷石狮,府城麒麟。”陈贤武介绍,这是旧时潮州人夸赞潮州彩画、漆画、石雕及嵌瓷代表作的俗语,“其中‘府城麒麟’指的就是潮州府城隍庙前的麒麟照壁。”
同样的表述记载见于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艺术研究者佃锐东主编的《潮州胜概·工艺篇》中。该书中由艺术评论家郑振强撰写的部分提及:“‘府城麒麟’指的是潮州府城隍庙的嵌瓷‘向日麒麟壁’。据市博物专家分析,此照壁可能建于道光二十八年(1849)。清同治初年卓府嵌瓷麒麟照壁依府城隍的模样复制。”
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潮州市建筑局工程师许世冠表示,听老一辈人回忆,潮州府城隍庙前确实曾有一高大麒麟照壁。
遍访古城 寻觅“麒麟”
在潮州古城纵横交错的古建筑群街巷内,丁铨向大家展示了这张老照片所在的书籍。
这是一本出版于1940年,由日本小说家火野苇平写的名为《关于兵队》(译)的书,书中最后一章名为“潮州记”。“潮州记”一章配有四张照片,分别标注为“潮汕铁路、潮州的马路、潮州法国天主堂、潮州的寺庙”。其中“潮州的寺庙”照片显示为一幅巨大的麒麟照壁。
“照片下方露出了几个人像的上半身,根据其站立高度尚未达到麒麟造像的下腹位置可测得,这面照壁约有3个成年人高,可达5米左右。”丁铨推测,根据书中记录内容及潮州抗战历史记载,可推出照片应拍摄于1939年,“潮州古城周边,高达5米,位于寺庙前的精美麒麟照壁应该不多。”
麒麟照壁老照片。陈锦煌 摄
为更谨慎地实地探访求证,丁铨根据照片在网络披露后网友提供的各种评论线索,与陈贤武制定出一条由开元路、西马路、昌黎路、中山路、北马路至太平路的古城核心区“疑似照壁探访线路”。
走访发现,如此高大的麒麟照壁在潮州古城内实属罕见。
尽管开元寺照壁、海阳儒学宫照壁具此规模,但根据相关记载及长者回忆,这些大型建筑的照壁并未作麒麟造像。各方提供线索中,位于青亭巷、照壁巷等多处残存照壁规模均较小,不符合老照片中的麒麟照壁高度。
潮州古城青亭巷内照壁。陈锦煌 摄
最后,大家将目光聚焦到最有可能的两处照壁所在。据载潮州古城卓府前有一嵌瓷大照壁,至今仍存断壁残垣。此外,走访过程中有长者表示古城“照壁巷”附近的“虔诚祠”前曾有一面巨大的麒麟照壁,墙体高度、麒麟造像规模均较为吻合。
经仔细比对后,探访队伍首先排除了老照片为卓府照壁的可能性。“老照片中麒麟照壁上端装饰有嵌瓷‘厝角头’,形制应为‘水星山墙’。比对卓府照壁残存的‘厝角头’,可发现明显不是同一类型。”丁铨表示,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时间盲点”:卓府照壁在1925年辟建中山路时已被拆除一半,而老照片拍摄时间为1939年,时间也对不上。
古城卓府前照壁残垣。陈锦煌 摄
在古城内虔诚祠旧址前,一面近3人高的巨大照壁旧址墙面让探访队伍瞬间激动起来。斑驳的墙面上,仍残存有依稀可见的画面线条,周边多位居民表示,听家中长者讲述此处确曾有一面巨大的麒麟照壁塑像。
探访队伍找到家住照壁一侧“武德第”民居的裴阿姨,今年已83岁的她见证了麒麟照壁的原貌及其被拆除的过程。裴阿姨表示,印象中麒麟的规模确实很大,但是与老照片中的麒麟形态不同——老照片中麒麟有回头的姿势,但记忆中此处麒麟头部直面向东,正对着她家门口。
虔诚祠前照壁旧址。 南方+ 陈锦煌 拍摄
至此,所有目前已知潮州府城隍庙照壁以外的“疑似点位”均被排除。
学界寻迹 仍有疑点
这张老照片的出现,何以让不少学者认为基本可以确定其为潮州府城隍庙的照壁?不少蛛丝马迹的指向是其中关键。
丁铨指出,老照片所在的书籍中描写了“潮州的寺庙”内的场景,译文为:“这里有座大的寺庙,蜡烛的光亮泄漏出来……我们来到最里面像仓库的一间屋子,途中经过有昏暗蜡烛的房间。”这段描写与民国时期一份报纸内容对潮州府城隍庙的描述相吻合,当时报纸作者用了“阴气森森,景象可怖”这样的形容词,可见城隍庙确实是一处内部设计得较为昏暗的建筑。
此外,探访队伍发现,尽管宗祠建筑与城隍庙前都有麒麟照壁的存在,但两者可能存在某种建筑制式上的规律。潮州古城西马路郑氏大宗祠前的麒麟照壁、潮安彩塘濬浵公祠前的麒麟照壁及原住民记忆中虔诚祠前的麒麟照壁,均为“顺势”麒麟塑像。
与之相对的,现存于泉州开元寺内的泉州府城隍庙麒麟照壁,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松江府城隍庙麒麟照壁,还有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榆次城隍庙麒麟照壁,均为“回首”姿态的麒麟造像。
现存于泉州开元寺内的原泉州府城隍庙麒麟照壁,也是回首麒麟形态。资料图片
“若此规律可由更多样本案例甚至文本记载证实,就可进一步论证老照片中回首麒麟照壁确为潮州府城隍庙照壁。”丁铨表示。
对此,研究学界看法不一。普宁民俗学者张声金投身潮汕地区文史研究 15年,多年来走街串巷记录潮汕建筑影像,拍摄了不少麒麟照壁照片。调研时,他发现麒麟照壁常建于寺庙、祠堂等建筑门前,且认为麒麟回头望日的姿态并非仅现于城隍庙等建筑前照壁。他表示,这可能与工匠偏好、地区惯例和风俗有关,古时照壁麒麟姿态或许与规制有关,但实际建筑中规制未必被严格遵守。
潮安宝陇林氏家庙麒麟照壁。张声金 摄
另一处存在的疑点是,根据该老照片显示,影像中麒麟照壁应为灰塑造型,这与民间俗语中普遍认知的“府城麒麟”是嵌瓷工艺代表作并不吻合。
“这张老照片是否为潮州府城隍庙原麒麟照壁,我们尚未考据到‘实锤’证据。”丁铨表示,尽管做了较为全面的初步排查工作,也有种种迹象指向“潮州府城隍庙照壁”,但还需更进一步的实证来“一锤定音”。
正在复建的潮州府城隍庙与疑似城隍庙麒麟照壁的“合影”。陈锦煌 摄
撰文:陈锦煌 蔡任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