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的沙陇鱼丸,是许多海外侨胞的思乡菜 | 新春走基层

南方+

00:57

▲点击观看视频

走进沙陇鱼丸制作车间,香气四溢。工人们动作娴熟地将拍打好的鱼浆抓在手中揉搓,随即从虎口间挤出丸状,码放成圆盘的形状,整个过程流畅又好看。

沙陇,地处潮南区东南部沿海,2003年与田心镇合并为陇田镇。沙陇鱼丸制作技艺由来已久,起源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80后”郑康炜是“沙陇武兴鱼丸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年轻时入行至今,对每道工序早已烂熟于心。

据郑康炜回忆,早年间,他的爷爷郑钟宣在东波村、兴陇村养鱼,后来转至沙陇饭店学习鱼丸制作技艺。1965年,郑钟宣在家里开设作坊制作鱼丸,并把技艺传给其儿子郑育武,“沙陇武兴鱼丸”由此始创,“有鱼香而不见鱼腥”,备受食客喜爱。耳闻目睹下,鱼丸也成为郑康炜最难忘的美食记忆。

2

实际上,要想制作一盘好看又好吃的沙陇鱼丸,需要经过“选鱼、去鱼头、取鱼肉、剁鱼糜、揉鱼肉、打鱼浆、挤鱼丸、蒸鱼丸”八道工序,每道工序之下又细分出许多小步骤。其中,选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论及吃,潮汕人尤其注重‘鲜’字。我们每天凌晨一二点就要到码头采购刚捕捞上岸的渔获,一直如此。”郑康炜侃侃而谈:“渔获主要精选鲜活马鲛、那哥、海鳗为原料。而在制作工艺上,打鱼浆力度、蒸鱼丸火候等细节会直接影响鱼丸的质量,个中是有学问的。”

值得注意的是,拍打鱼浆时要求用力快速有劲,直至鱼浆产生弹性和黏性,以粘在手掌不下坠为宜。若拍打力度不够,口感就会松散没有弹性;如拍打过度,鱼浆就会变老,鱼丸就失去脆嫩的口感。这个复杂的传统鱼丸手工制作过程被称为“打鱼丸”,“Q弹”食感由此而来。

2

打好的鱼丸码成圆盘后,并非采取水煮,而是放入高温蒸炉蒸30分钟,以此锁住鲜味,接着出锅、晾凉,一盘沙陇鱼丸才算制作完成。随着时代的进步,沙陇鱼丸的多道制作工艺即便有了机械设备提高效率,而在“去鱼头”“挤鱼丸”工序,郑康炜仍坚持采用手工方式留住“古早味”。2022年,沙陇鱼丸制作技艺入选汕头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

对于老沙陇人来说,鱼丸是儿时的美好记忆。在潮汕方言语境里,“鱼”与“余”同音,“丸”同“圆”谐音,寄托着沙陇人美好的祈愿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因此,每年的春节前后是沙陇鱼丸的销售旺季,郑康炜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对于祖籍沙陇的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沙陇鱼丸是他们的思乡菜。在郑康炜看来,沙陇鱼丸的“古早味”,背后的手工技艺需要传承下去。近年来,除马鲛鱼、那哥鱼、海鳗三类传统鱼丸外,他还开发了30多种肉丸产品,丰富了沙陇鱼丸的产品种类,更好地满足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口腹之欲。

采写/视频: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1  南方+ 张晓宜 拍摄

编辑 吴夏晴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