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第一束红色星火,从这个古村开始闪耀

党史精读
+订阅

深圳红色村落故事①

【编者按】

每一个红色村落,都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见证着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都市,不仅有繁荣的现代经济,更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即日起,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与南方日报、南方+启动“深圳红色村落故事”系列视频展播,助力永不褪色的红色土地,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让穿越时空的红色精神,为后人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06:46

位于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的楼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广府村落,也是深圳最大的自然村。

楼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历史上新安、东莞等地商贸必经之路,因而,楼村麻石巷远近闻名,大半个世纪前,老街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如今,这些建筑大多已失去居住功能,有的依然保留着基本完整的形态,有的却已经只剩断壁残垣。但从木石砖瓦上残缺的图案、花纹,依然能够感受出这里昔日的繁华。

尽管城市更新脚步加快,但是这里的一些古建筑依然被保存下来,作为华南地区的一张红色“名片”,述说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

早在1923年到1924年间,彭湃、廖仲恺、阮啸仙等人就曾来到这里,指导农民运动,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彭湃,时任广东省农会执行委员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廖仲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推动者,时任广东省省长、中央农民部长;阮啸仙,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大革命时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

1924年下半年,中共广东区委派遣共产党员黄学增、龙乃武来到宝安县,开展农民运动,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发展党员,指导各乡建立党小组。到1924年底,黄学增、龙乃武在这里发展了宝安县第一批党员。

穿过清幽的麻石巷,有两座青砖砌成的联体古建筑,门楣上有“琬璧公家塾”五个苍劲有力的石雕大字,十分醒目。琬璧公家塾曾是陈琬璧家族的家塾,后来开放给村民使用,村里许多子弟在这里读书,出了不少才子。它不仅是村民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也是楼村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象征。

1925年,陈义妹、陈昌盛等人在琬璧公家塾成立了楼村党小组,这也是深圳地区成立的最早的党小组,之后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加,党员较为集中的乡村纷纷成立党小组。到1925年底,整个宝安已建立起11个党小组,为宝安农民运动的率先兴起奠定了基础。

楼村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远不止于此。距离琬璧公家塾100米不到的另外一座古建筑陈氏宗祠,也是楼村红色革命传统的有力见证。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在宝安开始了对共产党员的迫害。土豪劣绅卷土重来,反动民团死灰复燃,整个宝安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为保持和巩固党组织的力量,中共宝安县党部临时决定,从南头搬迁到楼村一带,成立中共宝安县委员会,县委设在五区楼村陈氏宗祠,隶属中共广东特委领导。自此,楼村陈氏公祠成为中共宝安县第一、二、三届县委所在地。这里成为宝安县党组织运动的新起点,党领导深圳革命斗争的历史揭开了新篇章。

1927年12月,为做好配合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宝安县委从东宝工农革命军的第三第四两个大队抽调200多人,在楼村集合,这里成为宝安第一次工农武装暴动的出发地与指挥中心。由于广州起义提前,便临时决定攻打深圳墟和县城南头,但遭到反动军队疯狂反扑。在总结了宝贵的武装斗争经验之后,宝安县委在1928年再次发动第二和第三次暴动。

虽然三次暴动均以失败告终,但是在这个红色村落里点燃的革命星火,燃遍了宝安大地,为深圳留下了宝贵的红色历史与精神财富。

今日的楼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光明中心区的重要承载区域和核心区域,科学城核心大装置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等项目在楼村落户。楼村也正在从红色村落蝶变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中心区域,成为宜居、宜业、宜养、宜学,魅力四射的新型社区。

采写:南方+记者尚黎阳

通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处

联合出品: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 南方日报 中共深圳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王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