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多地海边惊现“爆爆珠”!去海边玩?出现这种情况不要下水→

广东科普
+订阅

近期

不少去海边游玩的网友

发现了大量圆圆的呈透明状

像“爆爆珠”一样的东西

引发了热议

这些“爆爆珠”是什么东西

又是怎么形成的

会对我们和环境有影响和危害吗

“爆爆珠”从哪里来?

其实,这些看起来像“爆爆珠”的东西正是广东多个沿海城市正在经历的因“球形棕囊藻”的暴发生长所导致的赤潮。赤潮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按照我国《赤潮灾害应急预案》,赤潮可以分为有毒赤潮、有害赤潮和其他赤潮三种类型,而球形棕囊藻是一种重要的有害赤潮肇事种。球形棕囊藻赤潮暴发后,很难通过人工方式清除,通常做法是等待其自然消亡。

球形棕囊藻赤潮属于自然生态现象,是我国常发的赤潮种类之一,多发于福建、广东、广西及海南近岸海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征,即多出现在冬季,从暴发到消退往往需要一周至数月不等。

球形棕囊藻。图源:自然资源部南海局

球形棕囊藻以游离单细胞和胶质囊体两种形式存在,单细胞直径仅几微米,而单个囊体最大直径可达数厘米,肉眼可见,里面是多糖组成的透明胶质,形状酷似“爆爆珠”或者“黄色果冻”。

为什么会爆发赤潮?事实上,丰富的营养盐为赤潮的暴发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及营养条件,是赤潮暴发的重要诱因之一。此外,适宜的温度条件也是影响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与消亡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南海,球形棕囊藻赤潮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摄氏度到27摄氏度之间,加上海上风力较弱,潮流缓慢,也容易造成赤潮的暴发与聚集。

形成此类现象的藻类家族还有哪些成员?

除了酷似“爆爆珠”的球形棕囊藻外,形成此类现象的藻类家族还有不少成员。比如吸引不少人拍照的“蓝眼泪”现象,其实也属于赤潮的一种。高密度的夜光藻随着风浪聚集,在夜间受到扰动刺激时,储存在体内的大量荧光素在荧光酶的氧化下,迅速发生反应,将大部分能量转换成蓝色荧光,形成如梦似幻的景象。不同的是,“蓝眼泪”一般出现在每年3月至10月,尤其是在春末夏初之际。

蓝眼泪。图源:福建日报

藻类除了能在水里形成奇特景观,在雪中也有。此前,南极就曾多次出现过粉红色的“西瓜雪”现象,这其实就是雪中的极地雪藻在相对温暖的环境中迅速生长,其体内含有虾青素防止紫外线辐射,呈现出红色,形成“西瓜雪”现象。

极地雪藻。图源:央视新闻

赤潮会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那像“爆爆珠”一样的球形棕囊藻会不会对人体有害呢?球形棕囊藻属鱼毒性藻类,分泌的溶血毒素会破坏鱼鳃组织引发鱼类死亡,毒素不通过食物链富集传递,故对海产品的食品安全不构成威胁,本身对人体无直接危害,但其暴发往往伴随着水质劣化,因此,在此期间应适当减少亲水活动。

图源:央视新闻

在海边游玩时发现疑似赤潮现象,应及时报告海洋发展部门或生态环境部门。藻类可能携带很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病菌,容易造成感染或引发过敏等身体不适症状。同时,也请勿在赤潮发生区域进行捕捞、游泳等活动,如在海边发现囊体,尤其是破碎状态的囊体,或者发现海面出现泡沫,请不要下水或垂钓。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