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村是怎样“炼”成的|江门“乡”见①

南方+

开栏语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近年,江门抢抓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深江高铁“三通道”陆续开通的历史机遇,坚持先规划后实施、先生产后生活,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推动镇域发展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助推“百千万工程”,取得良好成效。一批省典型县镇村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带动全市更多县镇村因地制宜,在不同赛道上争先进位,遍地开花。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联合江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推出视频栏目《江门“乡”见》,深度调研典型乡村,揭秘富民兴村的江门密码。


奇榜新村建成农民别墅402幢。杨兴乐 摄

奇榜村,是江门首个别墅村,也是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经过25年的发展,这个曾经落后的城郊村,变成江门最有钱的乡村,奇榜做对了什么?

一是区位价值兑现,二是乡治机制创新,三是产业思维落地。

奇榜村位于新会、蓬江、江海三区交会处。三区交界看似枢纽交会,但也是三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辐射的末梢,加上奇榜地处丘陵地带,先天不足,发展受限,守着区位优势却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

直到1999年,在新一任村委会班子的带领下,奇榜村以“all in”的魄力,成功抓住江门三区交界大交通建设机遇,这个边缘角色才逐渐有了主角光环。

他们“all in”村集体资金,修建了人货两旺的奇兴路商业街;借力政府开通五邑路、新峰路等征地需求,挖山卖泥,路通财通;抓住房地产行业的泥土需求,如法炮制移平三座山,为建设新村平整出418亩土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些集中全民智慧的决策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乡村管理机制。

当时还没有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四议两公开”制度,奇榜村却探索出一套民主决策制度:事前征求村民意见,或发问卷或开座谈会;重大事项,反复酝酿;决策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签名表决,全程录音录像。此外,还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让农村事村民做主、村民监督,奇榜自然能“指哪打哪”,无往而不利。

1999年,奇榜决定集中全村土地,统一综合开发,不再从事农业,“all in”工业、商业、服务业。

乘着江门城区三区中心融合的东风,奇榜村用产业思维把脉发展路径、运营乡村振兴。

2003年,奇榜与昔日对手结盟,以股份制成立江门市江会水果批发市场。股改后的水果批发市场乌鸡变凤凰,从年交易量不到3万吨到年交易量超80万吨、交易额逾20亿元,成为辐射珠三角、联通全国的水果物流枢纽。

积累了原始资金与大片土地的奇榜村,在交通路网、市场机遇等因素加持下,因地制宜大搞商贸集散和分拨:

2003年,白沙三鸟批发市场无法满足交易需要,奇榜三鸟市场应运而生;同年,依托火爆的房地产行情,奇榜又建起了竹木建材市场;2012年,原在堤西路的花木盆景市场搬迁,进驻奇榜村;2018年,五邑机电城一铺难求,奇榜五金机电商贸城顺势开业……

2024年,奇榜村集体收入预计达6690万元,年终分红最高3.2万元/人,还有各类分红、津贴、口粮钱、奖学金不等。

奇榜新村均为面积约250平方米、两层半的农村别墅。黄绍侦 摄

而奇榜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别墅新村,也是一次“all in”。

奇榜新村工程投入约1.1亿元。2005年,奇榜拿着仅有的300万元本金,便大胆启动第一期别墅建设。此后,克服资金链断裂、用地指标不足等难题,最终建成402幢农民别墅。每户村民只花13.98万元,就能住上250平方米、两层半的“梦中情屋”。

明洪武年间,奇榜立村,取名“龙溪村”。明成化年间,因村人谢榜等进京考试、一榜两举人,改名“奇榜村”,寄意奇迹才华,以此为榜样。如今,“物业村”“别墅村”“福利村”等头衔加身的奇榜村,已成为江门发展村级经济的典型榜样。

奇榜共富广场效果图。圭峰会城供图

“十四五”期间,奇榜村推出共富广场、创意小镇、郊野公园、冈州车城四大项目,蓄势迈向“亿元村”。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奇榜的“二次创业”赢面如何?时间会给出答案。

联合出品:江门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

策划:朱伟良

统筹:潘晓晨

脚本/撰文:黄绍侦

出镜:钟惠琳

摄像:熊毅 杨兴乐

剪辑:熊毅

编辑 李衡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