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东京和新加坡,大小商圈都披上圣诞新年双节“新装”,氛围感拉满:入夜后,东京六本木之丘榉坂大道亮起80万盏LED灯,灯影闪烁;新加坡乌节路上,长达3.1公里的核心路段张灯结彩,人潮涌入“乌节圣诞大街欢”。
节日之外,从气质鲜明的“东京式商圈”到小而精的“新加坡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除了吸引消费者在这里“买买买”,更通过商圈聚人气、旺消费的属性,推动区域多维度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新加坡乌节路上,圣诞装饰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气氛。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如今,世界城市语境下的商圈,“带货”成为最基础的功能之一,更要“武装”上发展多种服务业的硬实力,甚至是调动全球经济资本与要素的能力。从空间形态到品牌塑造、从区域运营到战略选择,全球各大商圈的“整活”战略都不尽相同。
在过去的一年中,消费成为广州经济的热词之一。同时也要看到,广州商圈建设仍然存在品质化程度不足、单中心集聚特征明显、创新载体和场景缺乏等短板。
经济周期与人口周期变动交替的大趋势下,如何让消费更精准地服务于城市活力与商业繁荣,是广州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现转型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源源不断吸引世界人潮、让人常去常新的东京、新加坡,其探索与实践值得借鉴。
逐梦顶流的“必选项”
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与城市经济与活力的增强高度相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众多世界城市发展的必选项。
“随着企业变得更具流动性,城市想要保持发展增速,将越来越取决于城市作为消费中心的作用。”埃德·格莱泽、杰德·科尔科等经济学家在《Consumer City》研究报告中观察到,消费密度和舒适度高的城市,增长速度快于两者偏低的城市。
纵观世界先进地区,什么样的商圈才能称为“活力商圈”?
首先,人流与产业在此激荡。
举世瞩目的纽约第五大道商圈,不仅是商业、商务中心,还凭借集中了9座博物馆的“博物馆一英里”、世界级戏剧中心百老汇成为文旅中心,同时也是代表纽约科技创新的“硅巷”起点。
无论是工业发展举世瞩目的新加坡,还是地处全球知名“制造湾区”C位的东京,也都有着先进坚实的制造业根基,催生出研发、测试、金融、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构成经济发展的“双轮”。
只有在正循环的就业生态之中,各行业领域的劳动者才会长期在这座城市里流动,通过持续获得“可预期的”支付能力进行消费,进而通过消费需求牵引进一步的产业升级。
俯瞰东京夜景,万家灯火璀璨。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其次,文化与空间接续焕新。
从远处欣赏横滨港未来21(下称“MM21”)错落有序的阶梯状天际线,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腾退的工业荒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如今这里成为日本城市更新、产业更新的代表作之一,更是横滨最热门的旅游胜地。
“MM21的开发建设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社团法人横滨港未来21企划调整部部长古木淳介绍,接下来是地区管理与运营阶段,从商业生态、社区形成、都市设计、智能城市、城市观光和国际性会议、循环经济等多个层面,统筹提升地区竞争力。
相似的,建立一种公私合营的商业促进区(下称“BID”),通过“微更新+共同治理+深度运营”的方式,实现商业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正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爆发式增长”。例如,纽约有76个BID,伦敦有70个BID。
位于MM21的皇后广场,打造了由地下3层至地上5层的纵向功能空间。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以及,内需与外贸融通交汇。
行走在东京与新加坡街头,常常能看见各种肤色的游客经过。特色鲜明的商圈不仅是本地居民常逛常新的心头好,也常年是外国旅客必打卡的目的地,成为吸引外地游客的“旅游枢纽”。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能仅仅发力“内卷”,更要“外卷”寻找深度消费新动力,挖掘国际客户新增量。在这方面,从上世纪90年代确立“观光立国”战略的日本已进入“收获期”:访日游客消费达到8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第二大出口行业,出口额比半导体行业还高。
浅草寺商圈里,日本游客与外国游客摩肩接踵,十分热闹。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激活商圈的“三张牌”
在东京表参道的黄金地段,“公园式”商场HARAKADO“打破”屋顶创造出一座层峦起伏的花园,远看宛如从万花筒中“长出”森林;昔日的樟宜机场停车场变身大型商场“星耀樟宜”,成为全球旅客必打卡之地……
入夜后,“星耀樟宜”的巨型瀑布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看。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随着“体验式”消费蓬勃兴起,“有意思”的场所越来越多,消费从一个“名词”变成了“动词”:人们不仅是为了满足“痛点”才进行必要的消费,而是为了满足“爽点”去选择如何消费。
纵观世界城市的著名商圈,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因地制宜地挖掘合适的元素提升商业活力,打好手中的几张“王牌”——
场景牌,是激活商圈的第一张牌。
注重生态价值、打造充满烟火气的新式街区,成为近年来新商业体的默契之一。从“大盒子”到“烟火气”,背后是人们不再仅仅追求效率的购物习惯,商圈成为创造全新体验的场所,消费场景更沉浸、公共空间更活化、人居体验更舒适。
当“审美自由”渐渐成为人们“温饱自由”之外的新追求,商圈打造就不再仅仅是粗放式的铺排罗列,更是细微之处的雕琢,成为人们表达自由、勇敢追梦的精神场域。如此情境下,说服消费者“为体验感买单”就水到渠成。
东京惠比寿花园广场前,世界最大的巴卡拉水晶吊灯银花灿烂。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TOD牌,是激活商圈的第二张牌。
东京号称“TOD之城”,银座、新宿、池袋等各大“站城一体”的TOD像八爪鱼一样延伸,连通了所有建筑、商场、地铁站、候车厅等功能区,实现轨道交通发展与商圈发展的共振。
如今,各大TOD项目作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在将人群分流至多个聚集地、降低交通拥堵程度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人们在各大商圈的消费舒适度,继而带动各地区特色产业的聚集、生长。
首店牌,是激活商圈的第三张牌。
品牌与城市之间,往往是相互选择;而每一次的“首店加持”,也会为商圈带来明显引流效应:瑞幸咖啡设在新加坡的海外首店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来尝鲜,霸王茶姬首店开业前三天累计接待超万人,奠定其进入东南亚市场的基调。
“首店经济”反映了一座城市消费市场的敏锐度和成熟度,折射出营商环境的舒适度和开放度。于城市而言,首店经济作为拉动消费的新动能,已然成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商业魅力的重要支撑。
当前,广州作为全国首批培育建设的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其作为千年商都底色之所在。如何构筑商圈吸引力,仍需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东京银座商圈吸引了世界各大品牌入驻。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大城格局的“新视角”
商圈“整活”,更是要在“两大周期”叠加下,搞活经济、激活城市,落脚点还是要做强“内功”,迈向中心型世界城市。
从商圈内,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经济晴雨,也可管窥世界产业的争相竞逐。
乌节路的商场,巨型玻璃礼盒中陈列着上汽名爵MG的新款跑车;当地“销冠”比亚迪也将展厅开在了核心商业区,其“BYD ATTO 3”车型(对标国内“元PLUS”)落地价格约合人民币100万元。
“在新加坡,年轻人积极拥抱新能源车所代表的时髦生活方式。”通商中国高级经理、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崔东红认为,乘着全球化的浪潮,新加坡不断强化其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本地商圈的商业影响力与企业吸引力。
新加坡克拉码头旁,各色餐厅沿河展开,灯火璀璨。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在商圈外,更有城市治理、枢纽变迁、文化融合等迈向世界城市的探索。
曾饱受犯罪激增威胁的伦敦国王十字区,经过数轮治理改造后,从市区“老破小”变身年均访客超千万人次的综合性城市枢纽,以多元丰富业态诠释“世界伦敦”意涵。
以TOD开展“城市运营”的东京,通过对铁路沿线乘客需求、区域发展动向等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把握,再开发出二子玉川、下北泽等人气商圈,持续挖掘城市魅力。
上海新天地将传统石库门建筑与现代商业元素相结合,吸引大量游客和消费者关注本地历史文化背景,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地标之一。
新加坡以各类商圈带动城市面貌焕新。南方+记者 黄楚旋 摄
目光收归广州,无论是老牌商圈的升级改造,还是新兴商圈的焕新建设,需要站在中心型世界城市发展的视角:服务的客商不只是本地客商,供应的物品不只是广州制造。
目前,广州商圈依然存在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一骑绝尘”的情况,交通枢纽附近仍有较大的商圈挖掘潜力。同时,在2024年全国各地都在参与的“首店竞速赛”中,相比于北京、上海分别全年新增900家、1200家的成绩,广州在前三季度引入260家的数据略显逊色。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且从未关闭过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向来以“千年商都”之名享誉海内外。同时,广州常年是人口流入的热门城市,入境旅游人数(含港澳台居民)位列全国首批培育建设的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首。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曾将广州描绘为一座“生猛鲜活”的城市。行走在广州街头,CBD背后可能是一片古老宗祠,牛排店的拐角处停着一辆牛杂推车,这种由于开放包容、勤劳务实、重视传统而形成的“时空与文化折叠”,让广州天然具备消费选择多元化的潜力。
让“故事”转化为“商事”,把“人气”转化为“财气”,广州显然具有广阔前景。
商圈“破圈”,势在必行。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商圈,唯有不限定在因循守旧的“圈”内,才能与城市同步在全球竞争中获得长远发展。
统筹:李鹏程
撰文:黄楚旋
设计:钟冠婷
调研组:龚晶 李鹏程 黄楚旋 吴冠霖 洪钰敏
策划:林焕辉 龚晶 陈思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