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写清水河,就不能只写清水河的产业脉动、湖光山色,要写那些在岁月沉淀中传承的客家风俗,要写那些在艰苦岁月里铸就的“拓荒牛”精神。
在清水河,你能看到章輋村的客家阿婆在祠堂前包着裹蒸粽,那是几百年来不变的年味;也能听到深圳中学传出的朗朗读书声,那是对未来最美好的期许。这里的老兵们,曾在泥瓦中挥洒汗水,如今又在社区里默默奉献,用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誓言。
清水河的幸福,不仅在于“形”,更在于这里的人们。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将一片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现代化的家园,将一个又一个小村落变成了充满活力的社区。这就是幸福清水河的模样。
来与守:退役老兵的红色传承
清水河街道的梅园社区是罗湖区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社区,“拓荒牛”建设者占比83%。1979年,2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深圳支援特区建设,用青春和汗水开出一条条马路,筑起一栋栋高楼,创造了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其中,基建工程兵00019部队在今天的清水河街道梅园社区红岗西村驻扎,何林就是其中的一员。据他回忆,“感觉一支烟的功夫就能把深圳走完看完,到处都是铁丝网、土路。”当时战士们穿的是尼龙布衣裤,住的是竹叶棚,吃的是二米饭、咸菜,喝的是冬瓜汤,遇到台风天,棚子都被吹个底朝天,到处都是蚊子老鼠,时常碰见蛇和野猪。
为了记录下这些珍贵的记忆,清水河街道开展“致敬百年,我心向党”——老兵口述历史采写展示活动,在辖区内招募小记者,挨家挨户收集老兵们过往的回忆。活动成果汇总成展,三个月内接待了超3000名观众。街道还根据老兵口述内容,通过浮雕、版画、图文专栏等形式打造“基建工程兵拓荒记忆”文化长廊。长廊中有一张家喻户晓的经典图片《升》,在红岭大厦建筑工地以仰拍形式展现基建工程兵的工作场景,反映出特区初创时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张力,获得第十三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
清水河街道的老兵传承远不止于此,除了特区初创时期的建设主力基建兵,这里还汇聚着抗美援朝老兵、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以及援越抗美老兵。走进清水河,随处可见退伍军人的身影:由老兵们组建的“拓荒牛”老兵宣讲队,在机关、企业、社区开展“三进”宣讲活动;以“拓荒牛”文化长廊作为红色教学点,组织基建老兵开展“行走的党课”……街道打造的银领鹏城特色党建品牌——“老兵护梅园”,让一抹抹“橄榄绿”蝶变成“志愿红”,老兵们走巷入户,深入治安巡防、文明建设、志愿服务等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拓荒牛”精神正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年轻党员干部,埋头基层,砥砺前行。
聚与留:百年村落的华丽转身
村落,是族群的集合,是家园的符号,是劳作的土地,更是时代的印记。清水河也是从一个个小村落成长起来的。数百年前,客家先辈们历经颠沛、迁居于此;数百年后,无数老深圳人和新深圳人在清水河相会,共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繁荣。如今,这些“百年村落”已实现华丽转身,清水河也成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的“魅力都市”。
这里有繁华都市中的百年客乡。清水河街道有4个城中村,分别是章輋村、鹤围村、清水河村、泥岗村,世居村民大都为客家民系。章輋村是其中“客味”最浓的代表,村民们逢年过节会制作裹蒸粽、鸡屎藤粄、萝卜粄、茶果,清明祭祖,正月拜祠堂、舞麒麟,逢孩子出生有“祠堂点灯”……这些沿袭数百年的人文风俗,如今仍在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中流动和传承。
这里有红砖灰瓦的“小斯坦福”。作为以深圳城市名字命名的中学,深圳中学的含金量自然不必多言。深中有博士教师100余人,清华、北大毕业的教师150余人,哈佛、麻省理工、牛津、剑桥等海外顶尖名校毕业的教师80余人,教授、特级教师、竞赛金牌教练、名班主任30余人。在2017-2023年期间,深圳中学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255人,位居广东省第一;被USNEWS全美前30的大学录取489人,录取率65%。在2023年广东百强中学排行榜中,深圳中学跃居第一。
可以说,进入深圳中学就相当于一脚迈进了重点大学。深圳中学(泥岗校区)是深圳中学新校区,于2020年秋季正式启用,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推动深圳中学招生规模增加上千人。校园的整体设计按照“一心两轴三区”的规划理念,借鉴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建筑风格,打造了融于山水又充满岭南书院气息的红砖灰瓦校园。
这里有破解“千校一面”的典范。将大自然搬进学校里会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行走在全透明教室,看着屋外的天然岩场,山、水、植物、阳光向室内延伸……作为全国首个以“习本”理念为设计概念的未来学校,这所九年一贯制公立新样态学校以“面向未来、对标国际、适应智能时代”为定位,以“习本”为理念建成,校园由全球知名的日比野株式会社进行高水平设计。“习本课堂”突破现有的课堂结构和课堂形态,拓展为“课前习——课中习——课后习”,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知识技能的消化领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
在罗湖未来学校的校园里,没有传统教室,取而代之的是运用智能物联、大数据、全息影像等高科技手段构建虚拟和真实生活融合的“习场”。教室里,教师既是科任老师,又是生活导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研究,并对学习、社交、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关注,倾听每一位学生成长中的声音。
从“拓荒牛”精神到志愿服务文化,从百年村落到现代化社区,清水河的变迁不仅是时间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注脚。回望间,清水河这趟“列车”从历史的尘埃中驶出,满载着那湖光山色映照着的动人故事、那砖墙瓦缝中沉淀着的百年记忆。再出发,清水河正朝着一座“时间效率有密度,生活品质有温度,城市共生有态度”的未来理想之城加速前进。
撰文:曾南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