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两会上周落下帷幕。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广东GDP预计突破14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6年稳居全国第一。
经济体量迈上新台阶的背后,产业一线的新趋势亦值得关注:去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31.2%、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增长12.5%、占全国超四成……
库卡顺德园区。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这些高科技产品蕴藏的新质生产力,在广东爆发出蓬勃生命力: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两家自动驾驶企业从广东“驶向”纳斯达克,分别成为全球无人驾驶出租车领域第一股、第二股。另一产业风口——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全省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超1.5万家,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均居全国前列。
小马智行全无人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广州南沙一路畅行。
面对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全省凝心聚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广东如何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持续“上新”,为全国做先锋、挑大梁?
“新质”非“同质”
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如何共舞
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动过程中,技术创新对经济繁荣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广东经济的发展历程,便是其中的经典案例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地缘、市场和劳动力等优势,深耕制造业等领域,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逐步累积形成突出优势。如今,广东的工业规模约占全国八分之一,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且其中15个规模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
正是始终坚持以制造业为根基、以创新驱动为全省战略,广东经济才能历经风雨洗礼,并得以一路领先。
眼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呼啸而至,世界发展格局正深刻调整,也为广东的产业变革、经济跃升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如果还像过去一样,仅仅依赖土地、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就很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东要“破局”不能只靠“吃老本”,唯有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能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闯出一片发展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专家指出,因地制宜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区域国土空间的逻辑联系与内在规律,为各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过去一年,广东结合自身基础和条件,引导全省各地各领域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处在向现代化产业体系迈进的阶段,正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在众多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加持下,加快布局前沿产业。
在广州,中科宇航、吉利航天等航天航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纷纷落户南沙,商业航天产业蓄势待发,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链布局正加速形成。
在深圳,方正微电子、华润微电子等多个集成电路领域的百亿级项目先后落地,目前正在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和全品类制造。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也不甘人后,正结合资源禀赋等优势,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后发优势。
在云浮罗定,由“华工三剑客”之一的陈伟荣返乡创立的微容科技,专注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生产研发。短短几年便造就了粤东粤西粤北首家独角兽企业。从此,这座粤北山区古城也能在MLCC全球产业版图中“卷动风云”。
在韶关,去年底,腾讯“豪掷”50亿元投资建设的腾讯粤港澳大湾区(韶关)智算中心项目正式动工。近几年来,韶关举全市之力推进集群规划编制、算力和配套设施建设、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等重点工作,一座“立足韶关、服务湾区、连接全国”的“智能算力之城”已见雏形。
韶关市委书记陈少荣宣布2024年韶关市第四季度集中开工项目开工。
以技术创新为根本特征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在我省各地各领域的涌现,揭示着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之势,这不仅将改写广东的经济地理和产业发展版图格局,也将为经济第一大省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喜新”不“厌旧”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如何共荣
站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十字路口,广东选择的方向是“喜新”不“厌旧”,统筹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做强做优支柱产业,从而实现“科技产业互促双强”。
广东的工业经济是个“大块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7.39万家,居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广东现有的8个万亿级支柱产业还有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大象”如何才能更快转身?优势传统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
近几年来,广东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支持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投资,每年推动9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改十条”也随即出台,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
去年9月,佛山南海,陶瓷产业的龙头企业蒙娜丽莎集团建设的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正式投产,实现了从使用天然气到纯氨燃烧的改造。“项目在产线上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率先为全球高温工业找到一条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该集团董事张旗康说。
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瓷砖行业的头部企业,图为该公司数智化工厂。资料图片
同样在佛山,美的集团牵头打造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帮助供应链相关企业把研发设计效率和生产效率双双提升了约四成,库存积压降低5%。
过去一年,广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1万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链式改造”经验在全国推广,9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今年我省将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低空经济已率先“腾空”而起,全省集聚了全国30%以上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广州亿航获颁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深圳获批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
“人工智能+”也跑出“加速度”。自2018年起,广东连续布局4批“新一代人工智能”专项,通信、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领域”,广东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提出瞄准未来网络、通用智能、生命与健康、低碳能源、先进材料、未来空间和量子科技七大重点领域。展望2035年,广东未来产业全过程创新链将基本完善,形成一批引领科技前沿的未来产业标杆性产品和服务。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向晓梅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制造业当家”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支撑,而未来产业则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先手棋”。
改革护“新质”
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如何互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是未来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往往处在孕育萌发或加速成长的阶段,发展前景还面临不确定性,更需要环境“呵护”。因此,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极为关键。
广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全年为经营主体新增减免税费超1500亿元。
去年以来,广东发布《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也正式施行,从制度设计和法规层面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护航。
广东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重优势,优良的营商环境、活跃的市场经济,为超1900万户经营主体成长壮大提供了无尽养分、广阔天地。这是广东经济的基本盘,也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华为麒麟、鲲鹏、鸿蒙形成自主生态,亿纬锂能量产600Ah以上大电芯……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全省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全部设立研发机构,约九成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研发经费、发明专利申请均来源于企业。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开展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让广东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试验场和孵化地。
事实上,广东还有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优良市场环境和政策宽容度。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让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都能够在这里变为现实,这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广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比如深圳的《个人破产条例》,旨在为创业者提供更大的保障,让他们在创新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去年11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柔宇电子破产。这一昔日的明星科技企业的陨落,引发各界唏嘘。企业有生死,创新型企业更是如此。就在柔宇倒下的同时,更多广东初创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正如大疆创始人汪滔所说:“我怀揣技术谋求创业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深圳。因为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香港企业创冷科技自研无电制冷仿生材料在境外主要供给商场、民居。“落户河套一年多来,已经有基站建设、化工存储、汽车制造、服装等不同产业领域的新客户与我们接触,市场空间一下子打开了。”企业相关负责人陈雨彤说。
“香港成果、深圳落地”的打法,为技术、生产、市场要素组合提供了新范式。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前海、南沙、横琴、河套四大平台加速成形,这样的成功实践不断上演。
向“新”而行,天地广阔。产业不断“上新”的广东,正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蹚出新路。
【编者按】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广东坚决落实中央各项部署,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各项工作,南方日报、南方+即日起推出“经济热点看广东”系列述评,全面呈现广东在重点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扎实成效,展示高质量发展的广东实践,敬请垂注。
南方+记者 邵一弘 黄叙浩 黄应来 昌道励
统筹:吴哲 黄应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