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经表决,高票通过了关于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这意味着,报告中群众特别关心的“2025年省十件民生实事”也正式确定下来,成为新一年省政府办好民生大事小情的“任务书”——
为超2.5万名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服务、心理支持等服务;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开发储备超5000个公益岗位;打造150个以上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牵头的幼儿园共同体;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托位数不少于5.5个……
其实,为了更好把民生实事选到群众心坎上,今年省民生实事“敲定”的机制大有不同。
这一次,广东创新民生实事遴选工作机制,首次由省人大常委会测评候选项目,首创“听取审议报告+测评”模式,是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体现在民生实事上的一项重要探索。
开创性地评与议:
从12项候选中圈选10项
民生大事、关键小事千头万绪,如何充分听取民意,选出2025年最紧要的10件?
广东从2011年开展省十件民生实事,每年十件民生实事的产生主要由省政府征集、遴选、提请省人大会议审议。
不同的是,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全过程参与,从征集、遴选,再到决议、监督、评价,全流程各环节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轨道,让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24年9月,省政府启动民生实事征集遴选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广泛征集省人大代表意见,还在基层立法联系点、预算工作基层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等听取民意。
待候选项目大盘子形成后,省人大常委会全面梳理比对2024年以来,代表关于民生问题的建议及办理情况,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
在当年11月底的省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对2024年省十件民生实事的实施情况报告进行审议,全体组成人员并对2025年候选项目进行测评,从12项候选项目中圈选出10项,得票高的入选。
这场极具开创意义的评议工作,不少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印象深刻。
2024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干得如何?2025年哪些项目更迫切需要财政投入、更急需重点关注?当时的会议现场上,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共52人分4组进行审议和测评,现场讨论热烈,投票庄严规范。36人次发言、讨论时间超5小时、投出52票、提出57条意见建议——
“省人大常委会推进民生实事项目测评的做法非常好,是一种创新。民生实事从12项中选10项,每一项都是关系到群众的大事,每一票都很关键。”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吴以环说。
具体优选什么项目,会上大家充分讨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黄诚宽说:“2025年是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的关键一年,继续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省十件民生实事非常重要,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安排力度。”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服务,今年单独列为一项,非常有必要,我投一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建飚说。
“食品、药品安全抽检,不仅是加大力度的问题,应该是全链条、全覆盖、无死角进行检查,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处罚和打击力度。”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坤建议。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余立钢建议,民生项目确定后,要持续关注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衔接;要持续关注项目的进展,尤其是财政资金的安排使用、效果效益,切实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测评结果出来后,省人大常委会送省政府研究处理,由省政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最终提交省人大会议审议。
为民办事新机制:
率先形成省域全覆盖为民办实事闭环机制
现在,翻开已经正式确定下来的省十件民生实事,养老、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和关爱服务排在前两项。
其实,这也是省人大常委会测评时获得满票的两项,获得较高票数的就业、教育、生育、医疗等,最终在省十件民生实事中也排序较前。通过省人大常委会的全程参与,政府工作与群众需求更加精准对接。
跨出民生实事评议工作这一步,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起着带头作用,通过评议,更有利于了解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所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省人大常委会全过程参与民生实事,不仅是在前期通过听取审议和测评提出倾向性意见,还要全过程跟踪监督项目实施情况,到年底还要对实施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看似一小步、实质上迈出一大步”,这具体地、生动地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精髓。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俊志认为,省人大常委会以民生实事评议为切入点,通过发挥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功效,选准、做实人民群众最急需最紧迫的民生实事,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和民生投入效率,有力推动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也有利于拓宽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达到以“民生小切口”推进“社会大治理”的良好效果。
事实上,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这项创新举措有着丰富成熟的实践基础。
早在2017年,深圳福田率先探索由政府搜集群众意愿,向人大会议提出候选项目,代表差额投票产生最终实施项目,受到社会广泛好评。2019年1月,江门开全省地级市先河,探索市、县、镇三级人大同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此后,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指导意见,推动这项发轫于基层的改革加快推开。
现在,全省的市县乡均已全覆盖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在此基础上,省级层面开展民生实事评议工作,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良好格局,使这一工作闭环更加完整、更加牢固,为省级民生实事工作蹚出一条新路。
不仅如此,基层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在全省多点开花,背后是“说话不白说”的好机制在发挥作用。
深圳、佛山、惠州、云浮等11个市的278个县乡人大已探索民生微实事立办制,约75%设立了财政专项资金,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因为理顺了机制、有了资金,仅2024一年,就推动解决了8000多件“关键小事”,包括道路硬底化、增设路灯巷灯、桥梁限高设施等。
围绕省委关于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省域样板的部署,至此,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首创了“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的“三常”模式和“省人大常委会评议+市县乡人大代表票决+基层民生微实事立办”的三重架构,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下,将大会期间履职与闭会期间密切联系群众结合在一起,两者互为补充,形成省域全覆盖的为民办实事闭环机制。
省人大会议闭幕了,2025年省十件民生实事的实施才刚刚开始。省人大常委会已经明确工作安排:省十件民生实事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11月要听取审议实施情况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同时对下一年候选项目进行测评,真正形成评议工作闭环,真正实现议题来自群众、充分听取民意、重点突出民生、决策体现民主、实事惠及民众。
南方+记者 姚瑶 祁雷
通讯员 任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