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今年的广东省两会期间,基础教育一直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1月16日的第二场“代表通道”上,梁凤珍代表提到自己“亲身感受到学校的变化和发展”“对县域基础教育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她的所见所闻反映出许多代表委员的心声,也引发了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广泛关注。
梁凤珍:坚持城乡一体化教研,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
基础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然而,城乡之间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长期客观存在,广东“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方案把“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摆在突出位置,释放出“服务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鲜明信号。
短板该如何补?一方面要优化城乡学校布局结构,全面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提高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统筹城乡之间师资配备,培养更多“好老师”,可为基础教育事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好老师”从哪里来?一靠引人才,持续提升教师待遇,完善教师晋升通道和职称评定标准,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教师来到乡村、扎根乡村;二靠育人才,开展乡村教师系列培训计划,通过专题研修、蹲点指导、结对帮扶、“互联网+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综合素质。2024年的省两会上,陈淑玲代表就曾建议到广大乡村设立“乡村教育工作室”,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专业化乡村教育家队伍;同年发布的十项“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重点任务中也多次提到培养县镇村师资力量,完善“走教”制度;今年梁凤珍代表再次呼吁“坚持城乡一体化教研,大力开展‘名优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也说明培养“好老师”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好老师”该是什么样的?在部分家长看来,能教好文化课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事实上这一认知并不准确。梁凤珍注意到,部分乡村学校在文体展示活动中表现一般,她着力推动地方政府派出优秀体育艺术骨干教师开展支教交流,借助名师工作室平台培养学校年轻教师。今年省两会上,郑晖委员也关注到乡村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较为匮乏,并为惠来全县中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文化课教育之外,乡村学生的文体活动、科普工作、心理健康、劳动实践都应该得到重视,乡村教师发挥作用的空间还很广阔。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方案实施的关键一年,期待代表委员的好建议、金点子能够加快落地,整合更多资源,为乡村学校培养更多“好老师”,为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供更大助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