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月15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首场记者会,5位省直部门“一把手”就“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持续赋能高质量发展”等相关问题晒思路、谈举措。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近年来,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蝉联全国首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省虽然在科研投入、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持续领跑全国,但科技成果转化仍然存在着转化流程繁琐、转化周期过长、科研人员转化动力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等堵点问题,“不能转”“不愿转”“不敢转”情况依然存在。会上,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部署下一步工作时,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颇具现实针对性。
其实,许多地方都一再强调,“让企业在创新中真正站C位、唱主角”“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然而让人郁闷的是,一些高校院所考核评价机制依然重论文专利奖项、轻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导致部分高校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一些企业由于信心不足或从中获益不多等原因,尚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此,去年10月施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作了系统性、创新性、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首次在立法中提出构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单列管理制度体系等,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强调了一个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推广深圳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4个90%”的经验,还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如会上提到的“探索实施多种新型攻关组织模式”等,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总而言之,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