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桥西:点燃消费“新”引擎,涌动文旅“新”活力

南方+

点击图片查看报道专题

惠州第一家五星级涉外酒店在这里,惠州首个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的本土企业也来自这里,惠城区桥西街道文化底蕴深厚、商旅发达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桥西街道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业态模式相融合,下功夫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动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网络问政,政民连线。日前,惠城区桥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伟通上线惠城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市民连线”节目,与网友展开互动交流,畅谈“府城古韵 品味桥西”新篇章。

积极开发多样化消费场景

怀抱西湖,襟带东江,桥西街道是古循州、祯州和惠州府城所在地,是惠州城市的发源地,也是惠城区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深厚、生态环境最优美的镇(街道)之一。

说起桥西的“家底”,刘伟通如数家珍。“桥西有惠州第一家五星级涉外酒店——康帝酒店;惠州宾馆的环境和景观独一无二;惠州天虹是高端购物的代名词;数码街的年货一条街有着18年的历史;新豪靓汤、绿金酒家、雄记猪肉汤、阿皇仔烧鹅都是惠州美食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雄记猪肉汤,是第一个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的惠州本土企业。”刘伟通介绍,截至目前,桥西街道辖区内有四星级以上酒店5家、民宿1家,餐饮企业226家、个体(包括流动商贩)1718家,住宿业经营主体97家,大型商场5家。

着力把文化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桥西街道GDP达91.09亿元,其中住宿业、餐饮业同比增长32.21%、13.39%。

上个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各界关注,会议提出,要大力培育文化、旅游、体育、演出、数字等新型消费。当前,桥西街道正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传统模式、传统业态的融合,找准经济发力点,挖掘消费新亮点。

例如提升商圈吸引力,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大力推动花边岭商圈、环西湖商圈发展,助力商圈经济产业升级,激发消费市场促进就业创业,增加社会财富。特别是在打造西湖壹城过程中,将商业规划与城市形象塑造相结合,借鉴时下购物综合体的设计元素与岭南建筑的风格精髓,特别注重与环西湖景观相融合,打造集餐饮美食、娱乐休闲、旅游观光、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多元化消费体验场所。西湖壹城使现代商业设计理念与惠州城市的特色完美统一,将成为市区中心消费的新热点。

又如发展“影视+文旅”经济,桥西街道是不少影视剧的取景地,郭京飞、王源主演的青春励志剧《追光的日子》取景地在滨江公园游乐场,《穿越火线》在惠州步行街、中山北路府前横街和环城东路福记楼等地取景,惠州老船厂(水门桥桥底)是姜武等主演的电影《扫黑·决战》的取景地。“现在这些取景地现在已成为年轻一代休闲、拍照、直播、网红打卡的新场景。”刘伟通说。

接下来,桥西街道将积极开发更加多样化的消费场景。刘伟通介绍,桥西街道将争取市、区政策扶持并立项,以宾兴馆为起点,沿金带街、步行街、中山公园至西湖景区,打造环西湖府城文旅功能区,传承千年府城文化、展示惠州山水名城特色,成为惠州文旅新名片。

转化文史资源为发展新动能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也是桥西街道文化自信的源泉。

据考证,自隋代起,惠州府治就常驻在今天桥西街道北门街一带,文脉绵延千余年,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桥西街道有北门直街和金带街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区域内共有32处不可移动文物,53处历史建筑。其中,有7处明朝文物、13处清朝文物、11处民国文物,包括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文笔塔、朝京门、明城墙、黄氏书屋、梅花馆、宾兴馆、表功牌坊、工会农会旧址等。惠州剪纸、书画装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本土民俗文化也在桥西绵延传承。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老街区保护是城市文化的新兴再现,使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新的城市发展动能。”刘伟通说。

在中山公园(惠州府城遗址公园)改造过程中,桥西街道始终贯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考古先行”原则指导下,在项目范围内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2024年2月,修缮一新的中山公园重新与市民见面,此次升级改造的一大亮点就是在考古发掘的500平方米遗址上建成了惠州府衙遗址展示馆,这是广东省内除广州外第一次对官署建筑进行考古发掘,并首次以遗址本体展示为核心,充分展示梌井、府治、名郡等惠州历史文化脉络,兼顾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活化了惠州文脉的历史场景。

在中山公园成功改造的基础上,桥西街道结合历史文献中惠州府治的相关记载,以中山公园为主轴,沿着主轴中线规划设计了府前横街、中山北路、中山东路、中山西路、步行街、金带街、塘尾街更新改造。“在接下来的改造过程中,通过细化交通组织、改善市政设施、完善公共空间、优化街巷建筑立面等方式,为居民营造了以人为本、清朗有序的生活环境,在保留原有的历史面貌印记的同时,让老街区焕发了新容颜。”刘伟通说。

此外,桥西街道还在谋划对环西湖景区进行更新改造,扩充“西湖—府城”旅游景点和项目,活化利用环城西路、中山西路、西湖平湖门等城市空间,承接“惠州马拉松”“惠州多彩非遗闹元宵大巡游”“西湖新春灯会”等大型活动,构建以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主流媒体、广告等为支撑的媒体矩阵,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桥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治理精细化助力全民共治

做强城市经济、做好文化传承、优化营商环境的落脚点最终还是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指数。桥西街道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疏通共建共治共享“脉络”,汇聚人居幸福温度。

“有速度!”“问题已经解决啦,点赞!”在桥西街道花边岭社区,居民通过手机向社区反映问题,辖区快速反映、高效解决的做法得到群众一致肯定。

这得益于桥西街道探索基层治理精细化。去年6月,桥西街道在原有综合网格治理的基础上,全面推出精细化治理新模式,开通“西子便民桥”微信公众号作为社会工作的前沿哨点。群众通过在微信搜索“西子便民桥”登录,便可按需选择咨询、投诉或建议,填入所在小区,就会有专人对接,让群众实时知受理、清楚全过程、快速得结果,实现“群众随手一按,问题交给我办”。

桥西街道依托“西子便民桥”微信公众号,延伸管理触角,前移工作阵地,以数据技术赋能驱动基层治理,拓宽群众诉求反馈途径,将辖区群众、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等力量调动起来,全方位捕捉社会治理“弱信号”,更好地实现全民共治。

“探索基层治理精细化,我们做到了几个创新。”刘伟通介绍,一是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四级党建工作网络,打造“报到接收——接单到岗——精准服务——结果应用”全过程管理闭环;二是将派出所、交警、市场监督管理所、综合执法队、社区建设办、城市更新办、应急办、建设事务中心等部门工作人员下沉编入网格担任“网格服务员”;三是聚焦群众反映较为集中或者意愿强烈的问题,设立“网格细胞单元服务公开栏”,公示相关信息,将群众需求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

自推出精细化治理新模式以来,以试点小区升平苑为例,网格员和网格服务员直接面对群众提问、解决群众诉求,精准优化社区服务细节,共接到群众诉求146宗,处理情况满意度高达93%,建立起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精细化治理工作模板与标准化体系。群众遇到问题直接经由便捷渠道反映,无需历经复杂的中间环节,工作人员快速响应、精准发力、高效处置,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成功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效果。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完善‘西子便民桥’微信公众号,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剖析现有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针对用户集中反馈的问题重点攻克。”刘伟通说,要持续简化投诉流程,让居民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交投诉信息,确保精细化治理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推动精细化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焦点问答】

网友: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桥西街道有哪些举措呢?

刘伟通: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提振经营主体信心,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之举。

我们一是制定了桥西街道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辖区内企业服务工作及重大决策事项,制定惠企政策并精简、优化办理流程,重点解决企业“疑难杂症”问题;二是开展常态化走访调研活动,助力企业争取政策支持,目前已成功推荐2家公司申报城区“特优保”企业,5家商贸企业申报“2023年省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13家商贸企业申报“2023年区级上规模并首次纳入限额以上项目专项资金”,全方位为企业发展助力赋能;三是建立“企业直通车”机制,安排企业所在社区的挂钩领导或街道相关部门面对面接访并协调解决,还设置企业服务专员岗,与企业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对接。

酒店餐饮业是桥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领域。街道组织辖区酒店餐饮界人大代表建成“桥西街道酒店餐饮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搭建优质平台促进辖区内企业互联互通、资源互补,形成共谋发展新局面。

网友:桥西街道环境优美宜居宜游,在“宜业”方面又有哪些举措呢?

刘伟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就业帮扶关系劳动者的生存生活,关系民生冷暖。为强化基层就业服务力量,惠城区建成并投入运营8个就业驿站,桥西街道就业驿站就设在位于麦岸路的桥西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一楼,搭建就业、用工、招聘和培训全方位服务平台,为灵活就业人员、困难就业家庭提供“家门口”的“点对点、一对一”就业服务,推动了就业帮扶向数智化方向转型、向“普惠性+精准性”方向发展。目前,已开展了10场培训,近400人参加培训,进一步提升职工群众就业创新能力。

就业驿站建成至今,共走访大中型企业21次,小型企业343次;服务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63人次,就业困难人员150人次;线上线下归集岗位3349个,服务推荐和帮助适合岗位的求职人员1040人次,强化了对异地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实现了就近为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民的就业服务,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群众的“家门口”,充实了基层就业服务力量。

网友:桥西街道是老城区,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伟通:如何让老年人有个幸福的晚年,桥西街道很早就已经开始社区居民养老方面的探索。目前,桥西街道在册60周岁以上人口近2万人。

2023年以来,我们以解决老年人最关心的“一餐热饭”为切入点,在惠城区率先建设长者饭堂,为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精准补贴,最低花5元即可享受美味饭菜。在得到社会普遍认同后,我们将服务升级,把长者饭堂打造为“中央厨房”,借助福利彩票中心站点辐射优势,在辖区下埔、麦地片区分别设立了2个助餐服务点,推动“一中心+多配餐点”建设,延伸助餐服务范围,扩大服务覆盖面,满足了辖区及周边街道的老年人用餐需求。目前,日均堂食人数超500人次,长者饭堂建成至今已服务超30万人次用餐。

为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我们通过“社区+机构”的服务模式,结合社区现有的场所,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满足辖区内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特别是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的需要。与此同时,以政府购买促进市场拓展,桥西街道充分整合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就近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行、助乐、助为、助急等八大助老服务,补齐单一家庭照护短板,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养老照护服务需求,让老人感受“养老服务圈”的精准便民。

采写:南方+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张裕华 刘俊新 利家荣

图片:桥西街道提供

编辑 糜朝霞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