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看两会 | 技能人才向“新”,职业教育何为?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产业出题目,职教做文章。职业教育如何更好适配产业发展、进行更有前瞻性的探索?省人大代表化雪荟表示,新质职教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职教出海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和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正如化雪荟所说,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首先是时代之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亟须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职业院校的主阵地作用不言而喻。比如,广东既是制造业大省,也是职业教育大省,全省拥有93所高等职业院校,5所职教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占据了广东高等教育的一半,近十年间为社会输送了近800万技能人才。

走技工赛道不只是现实需要,也逐渐成为一种主动选择。将职业教育视为一种“低层次教育”,把技能工作等同于“进厂拧螺丝”,这样的刻板印象正在被打破。从技能人才在世界技能大赛的“高光时刻”中,就可见一斑:更多含“金”量高的选手站上“C位”,让更多人真切地感受到,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生也是旷野。诸多利好之下,职业教育就更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向“新”而进,前景广阔。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提升制造业当家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一,劳动者的跃升势在必行。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领域,具有一定引领性和发展不确定性,应适当超前布局资源,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大胆探索,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前沿技术,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创新型人才不仅要精通自身专业领域,还要懂得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持续成长、自我驱动。

向“融”发力,大有可为。从微观上说,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有利于提升跨领域协作能力,促进技能人才全面发展;从宏观上说,深化产教融合,破解“融而不合”“合而不深”,才能推动教学与生产优势互补、双向奔赴,让技能人才更加“适销对路”。这就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明晰各自责任,寻求利益交汇点。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已打造了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产教融合路径,有的典型做法已在国家层面得以推广。

向“外”拓展,再上新阶。“企业走到哪里,教育服务就跟到哪里。”随着国际产能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也应乘风出海、与世界接轨。一方面,“职教出海”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优质资源共享,是推进教育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以技为媒、产随教出,输出的不只是本土职业教育的技术,还有企业标准,也为更深层次的经贸往来奠定了基础。近期,广东就发布了首批“岭南工匠学院”,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国际化职教品牌,期待今后加力扩围,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

拓展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半径,挺起制造强省的“人才脊梁”,广东高质量发展必将“扎实马步”、行稳致远。

编辑 叶永康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