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出台草案,官渡生蚝小镇呼之欲出!

南方+

在坡头区官渡镇石门海湾上,小艇穿梭在密密匝匝的蚝排间,碧海蓝天环抱,蚝桩星罗棋布,官渡生蚝已进入集中收获期。海河交界处咸淡平衡的海水加上丰富的微生物,使其出产的生蚝肉质脆嫩、口感爽滑。“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正值官渡生蚝最肥美的季节。

近年来,坡头区立足官渡镇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建设集生蚝养殖、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主导产业,出台了生蚝产业园编制规划工作草案,与镇墟整体发展结合,不断探索官渡生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官渡生蚝小镇呼之欲出。

强种苗:突破蚝苗培育人工

好生蚝源于好苗子,官渡是湛江生蚝种苗唯一发源地、唯一采苗育苗基地,蚝苗远销湛江各地和周边地区,成为“湛江蚝”的代名词。

近年来,为了加大对养殖过程的干预,培育优质蚝苗,官渡镇成立了首家生蚝育苗基地——官渡镇瀚兴蚝苗培育基地。该基地采用科学育种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实验室精密培育、海藻饵料培养、水质监测与调控等,确保幼苗具备优良的遗传特性和生长潜力,推动幼苗培育技术取得了新突破,已成功培育人工蚝苗,具备可控性更强、生产率更高、生长周期更短等养殖优势。

为推动湛江官渡生蚝产业发展,坡头区整合共建单位资源,成立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按照“一只蚝一个产业”,从种质创制、种苗繁育、模式创新、疫病防控监测预警等方面建立育种全产业链,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2024年7月,近江牡蛎“广福1号”湛江红新品种苗种繁育现场验收顺利通过,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研发团队历时6年,经过4代的选育和两年的中试培育而成,具有在高盐环境下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等特点,可以在河口低盐区和远海高盐区进行养殖。“广福1号”苗种的成功验收,标志着湛江生蚝翻开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树品牌:“官渡蚝”国家地理标志正在实质审查中

官渡生蚝学名近江牡蛎,多栖息于河口附近盐度较低的内湾,滤食浮游生物。石门海湾是官渡生蚝发源地,上游有南桥、良垌、两家滩三条江河汇流而入,咸淡水交汇,带来大量的有机物、无机盐和浮游生物,为官渡蚝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优质饵料,实属优良的天然蚝繁殖区。

官渡生蚝养殖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主要的养殖方式为吊养和立桩式养殖相结合,如今全镇生蚝养殖约12800亩,产量约7563吨,养殖户约有700户,年产值约1.5亿元。

近年来,官渡镇聚焦产业发展,不断推进官渡生蚝产业高质量发展。“官渡镇正加快打造官渡高品质生蚝品牌,目前已成立官渡生蚝产业链联合党委,建设生蚝产业链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官渡生蚝产业升级。”官渡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坡头区农业推广中心积极申报“官渡蚝”国家地理标志,“官渡蚝”国家地理标志正在实质审查中,预计2025年2月完成批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地理标志,既有助于保证产品质量,防止假冒伪劣,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提升了整体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兴产业:多措并举推动生蚝产业升级

官渡镇美丽乡镇入口通道处,一座栩栩如生的生蚝雕塑屹立在此,同时对周边的景观,原地风貌升级改造,巧妙融合官渡镇生蚝小镇的特色地域元素,打造特色鲜明的门户标志,提升乡镇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穿过美丽乡镇入口通道,便是生蚝批发市场,通过盘活原水泥厂土地建设,规划建设集官渡生蚝养殖、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主导产业。

官渡生蚝批发市场将建设成为设施设备便民化、市场环境标准化、设计风格本土化的本土特色海鲜市场,项目总共规划300余亩,主要分为生蚝批发区、蚝壳分类场、育苗场、科研基地、制冰厂等,其中,第一期生蚝批发市场,用地面积约为100亩,配套建设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2025年将继续推进落实建设第二批典型镇项目,包括蚝世界美食街、一湾两岸项目(生蚝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以及国道228沿线外立面改造等项目。届时,官渡镇典型镇建设将有质的提升,圩镇环境也将得到有效改善。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生蚝产业,官渡镇出台了生蚝产业园编制规划工作草案。产业园建设将与镇墟整体发展结合,建设镇区商业中心和官渡河两岸风光带,规划生蚝产业研发、新兴产业园区、教育科创研发区、冷链物流集散区、森林康养度假区。进一步建设集康体娱乐、文化休闲、海鲜美食、购物民宿于一体的多元化“官渡生蚝小镇”文旅项目,打造粤西地区休闲旅游观光特色景点。

撰文:周梦雅 通讯员 黎明 马莉莉

编辑 龚钰坤
校对 钟惠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