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肥娟小吃店夫妻:半个月涨粉百万,平常心面对走红
两年前,邱智娟(阿娟)夫妻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遂城一所小学旁开了一家童鞋店,邱智娟看到很多学生在马路边等待家长来接,天气不好的时候,她就让学生们到店里等待,还开电视给他们看,并且分享小零食。
小店每天被看电视的小学生挤得水泄不通,她进进出出都要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尽管店内每天人气爆棚,热闹非凡,但生意却一直冷清惨淡,买鞋者寥寥无几。无奈之下,他们不得不做出关掉鞋店,选择开一家小吃店的决定。为了帮助肥娟小店东山再起,也为了守护好孩子们的童年快乐,大家纷纷加入智囊团。
在广大网友和小朋友们的支招下,肥娟小吃店爆改上线,2块钱的薯条、1块钱的火鸡面,根据小朋友的消费能力来定价,肥娟小吃迅速走红,在老板娘阿娟的直播间,出现了超8万网友在线观看她一块一块数钱的情景。近日,南方+记者采访了肥娟夫妻,记录下孩子们在肥娟小吃店里的欢乐时刻,“新的一年,守好这家小吃店。”阿娟说。
孩子们围在肥娟小吃店里看电视。
肥娟小吃店火爆之前
阿娟曾经是一名商场店长,每个月工资4000多元。2023年初,她和丈夫一起创业,开了一家鞋店,然而生意一直冷清,每个月的收入仅够支付房租。尽管如此,善良纯朴的夫妻俩还是热情欢迎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来店里休息的小学生,他们还花500元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视机,方便孩子们看动画片,并经常分享小零食给孩子们。
阿娟发布的多个视频中,小店每天被看电视的小学生挤得水泄不通,她进进出出都要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有时候店门还未开,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在门外大喊,“老板娘开门!”即便如此,夫妻俩还是乐在其中。
开业一年零八个月时间里,学生们已经把这个店当成放学后的休憩据点,每天自然而然地出现。
尽管店内每天人气爆棚,热闹非凡,但生意却一直冷清惨淡,买鞋者寥寥无几。去年11月,夫妻俩决定关掉童鞋店,并发布一条视频,“我们决定倒闭了,哈哈……”阿娟温暖的笑容让网友们感慨,她可能是全网第一个连倒闭都笑得这么开心的老板娘。
肥娟小吃店生意火爆。
小学生“智囊团”和数万网友齐支招
鞋店面临倒闭时,在孩子们的建议下,阿娟转行开起了小吃店,取名“肥娟小吃”。阿娟负责在前台包装、售卖,丈夫负责在后厨拌面、炸东西。
小吃店卖什么?价格怎样定位?夫妻俩都是听小学生们的建议。
“我们俩没经济头脑,有些孩子很聪明,给了不少建议。”阿娟丈夫欢哥说,高年级小学生就像是他们的信息员,帮他们打探附近商铺的物价,打探完之后回来向肥娟“汇报”,还帮他们参谋怎么定价、选择哪些小吃才更合理。
小吃店开业时,他们考虑到小朋友提供了不少帮助,在菜单定价时,将价格定得较低,小薯一份2元、大薯一份3元,小份火鸡面1元,美味又实惠。
阿娟说,定价低也是为了回馈这些小朋友,“小学生们听说肥娟小吃店开业的时候,特地跑来支持,拿出自己平时攒的零花钱,那是他们在外面逛的时候都不舍得花才省下来的。”
肥娟夫妻的暖心之举迅速俘获了孩子们的心,小吃店生意日益火爆,短短几天,营业额从700元、800元到1117元,不断攀升。
在这段时间,店里每天的营业额都超过2000元,网友们最关注的,是阿娟每天关店后在直播间数钱的场景。“也有几万网友在线支招,建议我们如何更好经营小吃店。”阿娟说,他们夫妻俩也很“听劝”,对于网友的好建议,他们会考虑可行性后逐一实施。
“开着直播间,会担心店里来的人少,也会担心人太多了,我们招待不周。”欢哥有所顾虑,不过,这对行动派夫妻还是一致点头认为——“先好好做便是了!”
大家排队观顾肥娟小吃店。
新的一年,依然守好小吃店
1月9日,有人给夫妇俩送来粉丝突破100万的蛋糕,肥娟说,账号每天的粉丝数都在上涨,自己忙着店里看不过来。
每天手机里不断的信息,还有品牌找上门来,连出门买东西都会被认出来,他们意识到,自己已经“火了”。遂溪县文旅局也提供“支援”,对周边道路进行修缮,安排志愿者维护秩序等,给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更好的体验。
1月14日,阿娟还晒出一张聘书,上面写着“肥娟小吃”被聘为“甜美遂溪”文旅推荐官,聘期一年,聘任期限自2025年1月11日至2026年1月11日。
每天从早忙到晚,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也会累到直不起腰,阿娟没有任何怨言,总是乐呵面对所有人。在欢哥眼里,她一直都是这样,能吃苦,没有太多物欲,手机用了很多年都没换,下班了能去夜宵摊买个炒粉,就很满足了。
夫妻两人是一间普通初中的同学,初三分到了一个班,之后渐渐走到一起。念完初中之后,两人在东莞读了技校,毕业后回到遂溪,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
线上线下的火爆让两人平淡的生活里多了一份调味剂,像加了一调羹的糖,让他们开店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滋味和盼头。而聚在这里的孩子们,童年也因肥娟小吃店的存在而多了一份乐趣。
面对未来,两人没有过于宏大的愿望,守好眼前这家小吃店便是他们新一年的重要规划,“让聚在这里的孩子和其他客人吃得开心。”
文字:南方+记者 曹嫒嫒 林日清 杨琼
拍摄:南方+记者 郑新洽
剪辑:南方+记者 万稳龙
海报:谭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