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过去一年,广州凝聚各方力量深度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比学赶超的拼劲处处涌动,民政领域“应考”成绩如何?
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落地从化;南沙区“深化乡村地名建设助力构建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入选全国“乡村著名行动”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广州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工作经验在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介绍……
人民是阅卷人,把一件件民生小事作为一个个着力点,广州市民政局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推动全市民政优质资源、平台、要素下沉乡村,为南粤大地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景画”上,添上一抹鲜艳温暖的民生亮色。
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广州民政展区
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穗救易·共助空间。
亮点1▶社会救助更“智慧”
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救助”行动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兜底性制度安排。广州通过持续深化“穗救易”改革,让救助服务更“智慧”。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救助”行动,创新实施“智申办、智核对、智审批、智监测、智服务、智评价”等六项智慧救助工程,试点应用民政救助AI问政大模型,建设涵盖8个维度40多项监测指标的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模块,上线救助资金“不落地”发放监管功能,全面实现社会救助档案电子化管理。
改革效能持续释放:困难群众数据反馈后最快2小时自动生成经济状况核对报告;在全国率先创建“社会救助申请人机动车辆价格智能评估”模型,有效缩减审核时间为5个工作日……
政策举措推陈出新,把暖民心的事办实办细。
广州民政部门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综合救助服务平台,打造40个可感可及的“穗救易·共助空间”,覆盖从市至村(社区)4级共助网络。发布46项分层分类社会救助惠民事项,打造市级“电亮民生”“水润民生”“约惠民生”等系列“守护民生”服务项目和区级“云助福”“爱心湾区”等服务品牌,累计服务困难群众达14.75万人次。
织密保障网,基本民生保障根基不断夯实。
2024年广州支出各类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约13亿元。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提至1282元,同比增长3.5%,全市约10.1万名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综合救助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
亮点2▶养老生活更幸福
建成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884张
多彩的贴布画、复古的怀旧场景……2024年,广州依托养老服务机构培育打造首批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中心,白云区同德街颐康中心正是其中之一,机构内设置认知障碍症康复专区,为认知障碍长者提供个性化照护和认知刺激康复服务,定期邀请社区长者陪他们玩游戏、做手工,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要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过去一年,广州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前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省民生实事任务。完善“颐康中心+长者饭堂+敬老院+N个村级站点”四点联动的镇村养老服务网络。在全市遴选奖补增城区新塘街等10个引领性颐康中心,引领示范全市颐康中心高标准建设运营。全市所有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全部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医养服务合作关系。打造引领性长者饭堂超100个,全市长者饭堂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人次超千万。建成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884张,打造7个认知症照护社区支持中心。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全年共完成老年人优待卡制发超20万张,创历史新高。
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举措,让老年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度。
在黄埔区,穗东街颐康中心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优势,将医疗服务延伸至老人家中;在增城区,荔湖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自建厨房,供应含餐费补贴的午餐,每天中午服务辖区150余名长者……
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事关农村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也是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广州持续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计划,通过市本级福彩金资助农村敬老院配置专业护理床及空调、热水、坐便器等基础生活设施。目前,全市农村敬老院照护型床位占比达91%,与医疗机构结对率达100%,提前实现省关于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提升改造有关任务指标。
精准发力,银发经济“新路径”逐渐成型。
广州市聚焦老年人高频需求和本市优势产业,通过开展银发经济业务产业审视、制定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方式打通产业链、拓展新赛道。全市银发经济领域企业突破1万家,数量居全国前列。
2024年,全国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落户从化。广州市民政局指导举办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养老健康产业博览会,会上同期举办旅居康养暨“环两山”产业融合推介会、“环两山”康养产业专场供需对接会等活动。指导举办第十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同期举办“乐活羊城2024银发集市”等。
亮点3▶地名赋能更给力
南沙入选“乡村著名行动”全国典型经验
“小地名”在提升公共服务、传承乡土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大作用”。
2023年,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全面加强乡村地名建设。广州南沙区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主线,编制道路名称规划,推动地名与特色产业、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入选“乡村著名行动”全国第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并在全国推广。
过去一年,广州让“盆景”变“风景”,在总结南沙区乡村地名服务全国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乡村著名行动”全面推进。
——2024年,完成7个省级重点镇和47个市、区级重点创建村的建设任务,全市至少30%的村(社区)完成专项行动任务,达成年度工作目标。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各层次动员培训145场次,摸查地名信息118809条,织密织牢乡村地名网络,完成乡村地区街路巷命名更名1362条,居民点命名94个,设置地名标志2631个,制作“一镇一图”24张、“一村一图”590张,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微信小程序采集地名信息92493条。
——全市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宣传活动415次。出版《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一辑)》。发挥“地名+”赋能,助力乡村优质农副产品、旅游资源等推介推广。
亮点4▶乡村新风尚更深入人心
率先打造示范性婚俗改革“甜蜜小镇”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一环。
推进婚俗改革实验区工作久久为功。广州率先探索打造示范性婚俗改革“甜蜜小镇”。选取花都区竹洞村、三华村等5个村居开展婚俗改革示范村(居)建设,推动婚俗改革向镇(街)、村(居)延伸,2024年共举办婚姻家庭辅导公益课进社区119场,其中7个涉农区开展72场。
从巨型舒适草坪到宝趣玫瑰世界,从化浪漫的结婚登记户外颁证点,成了广受欢迎的甜蜜之旅“打卡点”;花都赤坭镇竹洞村等古村落依靠文化底蕴和美丽乡村的吸引力,使婚俗改革的影响力在基层不断延伸……
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行稳致远。广州着力推动镇级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布局建设。460.5万群众清明现场祭扫平安文明有序,节地生态安葬率90%,居全国前列。充分发挥村(居)红白理事会基层宣传作用,营造丧事简办、文明祭扫、生态安葬的良好社会氛围,助力农村“美好家园”建设。
亮点5▶慈善资源更“下沉”
全市村居社区慈善基金100%全覆盖
修建6.7米高的观景平台,俯瞰荷花美景有了新视野,建设353米的生产道路,游客来打卡更方便,在“善美百千万”广州市第五届公益微创投活动的资助下,从化区江埔街钓鲤村得以提升基础设施,优化游客体验,为进一步发展农村旅游经济赋能。
以慈善之力积极回应“百千万工程”倡导的“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愿景,像钓鲤村这样因善而变的故事在广州不断涌现。
通过持续深化社区慈善,广州已设立社区慈善基金3002个,实现全市村(居)社区慈善基金100%全覆盖,筹集善款约1.55亿元。建立慈善帮扶资源供需精准对接机制,促进慈善资源、力量不断向基层、农村下沉。
通过实施“善暖羊城”——2024年广州市社区慈善助力民生微实事活动,筹集善款1585.5万元。设立“绿美广州生态建设专项基金”筹集善款约3794.92万元,投入214万元开展“善美百千万”市第五届公益微创投活动。“微心愿·善暖万家”项目累计受惠超19万人次。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广州充分动员民政领域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百社联百村”助力“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组织33个社会组织与市内86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96家社会组织投入8924万元开展285个特色帮扶项目活动,启动第十一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投入2000万元,撬动社会配套资金超1598万元,引导144家社会组织开展为老、助残、救助帮困、未成年保护、社区治理等帮扶活动。
如何扎实推进帮扶协作工作,为被帮扶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广州继续落实好定点帮扶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责任,大力推进重点帮扶项目大埔县茶阳镇敬老院扩容提质项目,通过消费帮扶、捐款捐物等形式资助款物213.89万元,开展帮扶项目20个,全力支持茶阳镇灾后重建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进市内帮扶工作,通过爱心物资进社区、“善城暖屋”“爱心衣橱”等向市内困难群众发放10万件爱心物资。组织组团单位联合赴荔湖街考察调研并座谈,2024年纵向组团帮扶单位共开展15个帮扶项目,筹集约135万元款物。
南方+记者 吴晓娴
通讯员 张萌
广州市民政局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