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下午,深圳宝安沙井的“东塘幸福里·百姓客厅”十分热闹。清热五花饮、活血通脉茶……一壶壶养生茶依次排开,纯中草药制成的点心小巧精致,不时有咖啡的醇香飘来,热气腾腾地欢迎着首次到访的“客人”——江西宜春、贵州习水等地在深流动党员以及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物流师傅等新就业群体。
当天,宝安区“薪火聚温暖、急救在身边”流动党员急救技能培训主题党日活动在此举办,“流动的先锋”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温馨的“百姓客厅”里共享服务资源、参加急救培训,汇聚成一股“暖流”融入社会应急与基层治理当中。
宝安区“薪火聚温暖、急救在身边”流动党员急救技能培训主题党日活动在东塘幸福里“百姓客厅”举办。孙德宝 范宇睿 摄
这也是继1月3日启动流动党员和新就业群体“暖流行动”、揭牌启用“薪火就业服务驿站”以来,宝安区促进流动党员和新就业群体提升业务技能、参与基层治理的又一具体行动。
“作为流动党员,我们虽然远离家乡,但驻地党组织给予了我们家人般的温暖。”江西省宜春市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员党委书记彭芳说道,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紧急情况下有能力站出来,成为守护自身和他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党群服务中心全面焕新
“百姓客厅”打动“新朋友”
穿过一条东塘村史文化长廊,东塘幸福里“百姓客厅”以温馨的姿态出现在眼前。时值周六,不少大小朋友正坐在开放式书吧的大台阶读书,旁边的自习室内则已满座。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内,一场丰富的主题党日活动正在进行中。
“一进来就感到非常明亮、干净、亲切,而且非常漂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宜春市驻深圳市流动党员党委委员谢锦春时隔多年再次来到沙井,不仅直呼街道面貌“大不一样”,对首次“见面”的“百姓客厅”也称赞连连。
2024年,宝安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系统的升级改造,提出阵地亲民、氛围亲民、服务亲民的“三个亲民”标准,通过空间“破界”、办公面积“让步”等方式,让党群服务中心最大限度服务群众,打造居民“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百姓客厅”。
去年10月开始,宝安区各街道的“百姓客厅”示范点陆续开放,东塘幸福里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功能多样的服务空间外,东塘社区党委还探索“政府+公益+商业”服务模式,通过空间换服务,引入沙井创业青年团队共同经营咖啡座,每年提供1000杯咖啡用于志愿积分兑换、每季度开展一场咖啡或烘焙的培训课程、每天提供两款时令茶饮,让居民共享优质资源。
同样第一次走进东塘幸福里“百姓客厅”的王峰,还对“共享厨房”兴趣十足。作为新就业群体的一员,宝安顺杰物流公司党支部书记王峰坦言,在深圳大家租的房子都比较小,偶尔来几个朋友做饭也很不方便。“如果能借用这里的场地和设施,以后就可以招待一下老乡,逢年过节也能和好友小聚,我觉得非常亲民。”王峰说。
探索“成建制”协作共管新机制
“流动力量”变成“应急先锋”
作为深圳的人口大区,宝安同样呈现着移民城市的特点——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外来人口多,从外地流入的流动党员数量也相对较多。
以江西宜春为例,目前宜春市在深圳的流动党员约有2200人,其中近400人集中在宝安;若再加上河南、贵州、四川等地,宝安已接收报到纳管的流动党员超千名。
为促进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流入有作为、奉献在两地”,近年来,宝安区携手流出地积极探索“成建制”“项目化”协作共管新机制,从“一站式”纳管、“双向化”共建、“全场景”辅导、“获得性”激励四方面发力,凝聚流动的先锋力量。
聚焦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实际,去年11月,深圳市委组织部和宜春市委组织部共同签订《关于加强流动党员协作共管的框架协议》,明确在宝安开展流动党员共建共管机制创新试点,“宝安区宜春在深流动党员应急突击队”便是首批试点项目之一。
紧随其后,宝安区委组织部、区应急管理局联合宜春市政府驻深圳办、宜春市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员党委共同印发《流动党员应急突击队项目方案》,在成立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
“早在组建宜春市驻粤港澳大湾区流动党员党委的时候,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让党组织、党员有效发挥作用。我们发现党员队伍中退役军人比较多,他们不仅训练有素,而且组织纪律性更强、乐于奉献,特别符合应急队伍的特质。”彭芳介绍称,目前应急突击队以45岁以下党员为主,其中不少是退役军人。
如今,随着宜春在深流动党员应急突击队等力量加入,更多“流动力量”正源源不断转变成社会“应急力量”,助力筑牢城市安全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党建引领汇聚先锋暖流
人人争当“急救侠”
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是实施抢救的关键时机,若抢救手段及时有效,将大大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
这就需要把出现意外时的“第一目击人”变成“第一应急人”。2023年开始,宝安区委组织部联合区卫生健康局共建党建引领“5分钟社会救援圈”,依托全区的党群服务阵地开展市民急救技能培训,累计超过22万人参加,创下全国纪录。
两年来,宝安“急救侠”们已出手施救423例,挽救了95条鲜活的生命。
如何推动流动党员、新就业群体变身合格的“急救侠”?当天的主题党日活动上,一场“理论+实操”的急救培训课,让到场流动党员们连呼“大有收获”,也吸引了不少新就业群体自发参与。
在微信群里看到消息的美团骑手黄师傅,完成了当天中午的送单任务便匆忙赶来。
“我看很多电视剧和短视频里,人家晕倒了如果没及时急救,可能就完全失去机会了。太遗憾了!”黄师傅说,其一直挺想学习急救知识,这样以后送外卖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就能帮上有需要的人。
像黄师傅一样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的新就业群体人数与日俱增。以前,他们是街头巷尾流动的身影;以后,他们将成为温暖大街小巷的先锋“暖流”。
宝安区新就业群体主动参加学习急救技能。孙德宝 范宇睿 摄
日前闭幕的宝安区七届四次党代会,对深化流动党员和新就业群体“暖流行动”工作体系,完善党建引领构建“5分钟社会救援圈”等作出进一步部署。在宝安,通过党建引领、党群联动,人人都是“急救侠”、人人争当“急救侠”的“双向奔赴”新局面加快形成。
“通过参加这次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学到了急救的理论知识,掌握了AED设备的操作方法,真正搞清楚了碰到突发事件时该怎么做。”宜春市驻宝安流动党员第一党支部书记乐海猛表示。
作为宜春市驻宝安流动党员第七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宝安区宜春在深流动党员应急突击队队长的邓勇也收获颇丰。“如果身边有需要急救的情况,我们会义无反顾、第一个冲上去,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全力挽救生命,这也是我们党员应有的担当。”他说。
采写:南方+记者 胡百卉
摄影:南方+记者 何俊(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