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鹏:让记忆里的“花生香”,变成村民致富“小金豆”

南方+

阅读提要:“95后”梁志鹏大学毕业后,参加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回到老家肇庆高要区莲塘镇,开展为期3年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他组织起一支青年的队伍开展新媒体助农,并设计年轻化包装,为当地传统的官塘花生加工产业带来青春气息。3年服务期满后,他选择留乡创业,与当地村民合伙运营花生加工厂,打造“花信风华”品牌,打开休闲零食市场,探索官塘花生产业重焕生机的新路径。


距肇庆市高要区约15公里,车行至莲塘镇官塘村,路边集中连片的厂房格外醒目,花生香混合着咸香、陈皮香、奶油香弥漫整条街道。

这里是官塘村的“花生一条街”,有着30多年加工制作咸干花生的历史,“官塘花生”曾远销省内外。近年来,因花生加工产业仍停留在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没有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失去了议价能力,逐渐凋零。

作为一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返乡青年志愿者,“95后”梁志鹏梦想着让官塘花生焕发新活力。3年志愿服务期满,他决定留下来创业,打造“花信风华”品牌,将“官塘花生”推向年轻市场,成为村民致富“小金豆”。

3年多来,梁志鹏褪去了青涩。一向内向不爱说话的“理工男”,今年也才25岁,却逐渐像个“老干部”:既能与村民“称兄道弟”,又能联动高校大学生队伍,带动更多青年力量投身乡村振兴发展。

重拾记忆里的那一缕花生香

“乡村需要我,我也需要乡村这个舞台,让自己的青春度过得更有意义。”2021年11月,抱着这样朴素的想法,22岁的梁志鹏放弃了做中专院校教师的机会,成为广东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的一名志愿者,回到家乡莲塘镇,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作为佛山驻镇帮扶工作队的一员,梁志鹏牵头成立了莲塘镇青年新媒体助农团队,走到田间地头进行直播、短视频创作,推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带动农民增收。

梁志鹏(右)做乡村振兴志愿者时在花生厂了解情况。

梁志鹏(右)做乡村振兴志愿者时在花生厂了解情况。

在与乡村产业的近距离接触中,官塘村的花生产业吸引了梁志鹏的目光。

自小在城区长大的梁志鹏,小时候常被父母带回村里过寒暑假。记忆里,路过官塘村的“花生一条街”,总能闻到阵阵浓郁花生香。夜晚走在街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运花生的车辆来来往往。

再次归来,却已是沧海桑田,记忆里的“花生香”淹没在时光的洪流中。道路两旁的花生加工厂许多都停工了,以前在自家作坊加工咸干花生的村民也大多出去打工。

官塘花生没落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关键是停留在代加工的传统生产销售模式,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在珠三角发达城市,大家买到的花生零食,可能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这里生产的。”官塘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张志良介绍,官塘花生大多走批发渠道,卖给其他企业,再由企业各自贴牌销售,最终落得“为他人作嫁衣”。

梁志鹏说,官塘花生的品质、口感没得说,但因为没有自己的品牌,零售商把价格压得很低,村民们议价能力不高,没有太大增值空间。

眼看着昔日繁华的花生加工业日渐凋零,原本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只能外出打工,梁志鹏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深入调研,他撰写了关于做大做强官塘花生加工产业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市领导认可。

为了重拾记忆里的那一缕花生香,在调研报告中,他阐明了当地的花生加工产业基础及发展机遇,建议官塘花生改变过去的批发路径,转为打出自己的品牌,进入零售市场。

在梁志鹏的推动下,官塘花生“没落”的命运,迎来了转机。

让官塘花生变“年轻”

梁志鹏自己也行动了起来。2022年5月,他联合其他乡村振兴志愿者、高校青年学生组建了“花信风华”青创团队。

休闲零食主要消费人群是年轻人,而年轻人更懂年轻人。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团队,从包装开始,让“老气”的官塘花生“年轻”起来。

在他们的设计下,官塘花生一改过去透明塑料袋的老式包装,主打卡通风格,采用浅粉色、草绿色、天蓝色等清新色系,用手绘漫画,呈现高要乡村山水田园风光。

新包装让人耳目一新,很快就在高要区及周边地区打出了名气。团队趁热打铁,以“新媒体+电商”模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多渠道宣传推广,打造“花信风华”休闲食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

梁志鹏(右)做直播带货。

包装年轻化了,口味也得跟上时代需求。

走进官塘村的花生加工厂房,生产线上的铁锅里泛着水花,工人们正忙着搅拌花生,熬煮后加上“秘方”。经熬煮、调味、晒干等工序,颗颗个头饱满的花生,披上了不同风味,一口咬下唇齿留香。

这是梁志鹏与村民合作联合运营的花生加工厂。他们生产的花生一改原来单一的咸干、蒜蓉口味,增加了陈皮、菊花、奶油等多种“时髦”口味,受到了市场欢迎。

在销售上,梁志鹏也采取了年轻化的运营模式。他联动附近广东理工学院的学生和母校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师弟师妹,组建起一支年轻的新媒体电商团队。

令梁志鹏惊喜的是,这些大学生不仅有想法,也真的很能干。例如,其中一名学计算机的学生,就为“花信风华”搭建起线上销售网页。最近,学生们搭建的人工智能数字人主播也正式上线。

看着学生们积极贡献想法,甚至为了一个包装细节熬夜通宵,梁志鹏仿佛看到三年前初到官塘村那个有些羞涩,但干劲十足的自己。

经过这几年在基层的历练,梁志鹏学会了许多技能:文案、拍摄、剪辑、飞无人机……更重要的是,原本性格内向的他,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能力飞速提升。“现在随便上个舞台,我都能给你讲出个一二三来。”他笑着说。

“乡村需要青年力量,而青年学生们也需要乡村舞台。”他以自己的经历感悟道,学生们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他们也在这项事业中找到更多成长的可能。

讲述官塘花生的文化故事

2024年6月,梁志鹏的志愿服务期满。回城还是留村?有过犹豫,但梁志鹏最终决定留下来,“参与志愿服务的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了乡村的潜力和青年力量的重要性。”

他看好官塘花生等农副产品产业的发展,更希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的大学生来到乡村、留在乡村,也为更多青年返乡创业搭建起服务平台。

毗邻“花生一条街”,官塘小学的校园里杂草丛生,但即将焕然一新——这座校园在这个秋季学期因为教学点撤并而荒废,又被梁志鹏看中,计划将这里建成官塘花生的文化展示中心,也打造为返乡创业青年的众创空间。

从宋代开始,官塘村就有着“茶果节”的文化传统。梁志鹏设想着,在经营“花信风华”品牌的同时,也要讲好官塘村的食品文化故事,开拓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这个想法,来自其他兴乡青年的启发。2024年,他参加了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腾讯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发起的青年兴乡培育计划“百人典型班”,与许多“新农人”一起交流碰撞想法。

梁志鹏参加青年兴乡培训计划。

“他们不仅做有自己品牌的产品,还将产品延伸出来,书写文化故事,为产品赋值。”梁志鹏说,班上有个老师告诉他,乡土文化“不土”,相反“很有文化”。这句话,令他颇受启发。

他也体悟到,带动官塘村发展,仅靠他一家花生加工厂和一个品牌远远不够。他将目光放到了村里的年轻人身上。

花生加工厂为当地中老年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但官塘花生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如果能吸引更多村里的年轻人回来一起创业,形成合力,可以让官塘花生走得更远。”梁志鹏说。

走在村里,梁志鹏指着自己这几年越来越黑的皮肤,笑着说自己是农民,能干农活,下河摸虾;也能办厂,带村民致富。“我将继续留在这里,有始有终,跟大家一起把振兴官塘花生产业这件事做好。”

南方+记者 吴雅楠 李秀婷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