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方日报评论员
九论抓好工农业生产、推动高质量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事业发展,2023年4月在广东视察时强调“要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指引我们向海图兴、向海图强,加快建设“海上新广东”。
当前,面对制约经济增长的诸多不利因素,海洋不仅孕育着无限机遇,也彰显出较强韧性。据初步核算,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态势,积极因素不断积累。2023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约1.8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0%,服务稳住经济大盘取得积极成效。2024年上半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2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4%,保持稳步增长。
作为融合海洋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的现代化渔业综合体,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推动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践行大食物观来看,在陆域与近海养殖空间趋紧情况下,发展深远海养殖,是建设“蓝色粮仓”、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途径;从产业融合来看,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可以带动海洋食品、海洋装备、海洋旅游等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新质生产力培育来看,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有利于提升渔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集聚,释放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来看,全省14个沿海地级以上市有45个沿海县(市、区),但彼此之间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可以引导更多内陆县“融湾入海”,形成陆海接力、山海联动的良好局面。
唱响“海洋牧歌”,广东有基础、有优势。看资源禀赋,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近42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二位;大陆海岸线超4000千米,居全国第一位,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条件得天独厚。看产业基础,《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4)》显示,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明显,一二三产结构比逐步由2019年的2.9∶26.9∶70.2,调整至2023年的3.3∶31.4∶65.3。看科技支撑,“海威2号”“恒燚一号”“台山1号”“湛农1号”等重大养殖平台纷纷入海,从科研到应用,广东养殖装备总体水平国内领先,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一二三产融合仍存在较大开发空间;深海养殖业前期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较长;海水种业创新水平不足,科技协同创新支撑有待加强;海洋空间规划统筹不够……这些短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个涉及从养殖生产、市场销售到用海管理全产业链的复杂工程。破解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谋划,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牧场。要优化陆海资源要素配置,加强陆域配套建设,优化近海养殖结构,拓展深远海规模化养殖空间;培育壮大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水种业和养殖、饲料动保、设施装备、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综合效益最大化;促进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涉渔涉海企业集聚,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强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探索养殖容量分区管控,打造无废养殖海域,增加渔业碳汇效能,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粤”向深蓝天地宽,“耕海牧渔”正当时。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牢“全省一盘棋”思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全产业链升级为重点,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万亿级产业集群,促进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上新广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