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今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

国是瞭望
+订阅

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并答记者问。廖岷介绍,2024年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看直播>>

财政部:2024年全年可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收入方面,2024年9月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宏观经济回稳,财政收入的增速当月实现了转正,9月、10月、11月逐月向好,12月及全年的数据正在汇总之中。支出方面,财政部门加强资源统筹,保持支出的强度,重点领域的支出都得到了较好的保障,总体看全年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财政部:今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

“2024年,我们更大力度地支持地方政府缓释偿债压力,增强发展动能。”廖岷在会上介绍,为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财政部制定实施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揽子化债方案”,合理地安排了12万亿元的政策资金。其中,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额度,在去年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也启动了相关的发行工作。

“通过置换大大减少了债务利息支出,给地方腾挪出更多的支持内需的空间。”廖岷表示,与此同时,债务的透明度大为增加,“我们首次正式公布了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从原来的法定债、隐性债的双轨管理,逐步转化为全部债务的规范透明管理。”

此外,防风险促发展协同性大为增强。廖岷提到,随着化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推进,地方资金链条进一步畅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实现了从以往的防风险向防风险和促发展并重的转变。所以不少地方也反映这项政策很及时,身上的担子轻了,干劲更足了。”

2025年赤字率提高到多少?财政部回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25年要提高赤字率。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提高赤字率的目的是为今年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赤字率提高以后,可以更多地利用财政空间,扩大财政的支出规模,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

“随着赤字率的提高,再加上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必然会带来更多的银行信贷和社会资本的投资,进而促进有效总需求的增加。”廖岷表示,更多资金可以用于支持就业和消费,以及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廖岷表示,我国是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的提升空间。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具有较高的增长潜力。一是我国政府负债率显著低于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财政总体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二是我国政府债务形成对应大量优质资产,这些资产是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国债目前的实际利率水平明显低于中国经济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因此政府的举债是可以持续的。

那么,应如何确定赤字率?廖岷介绍,确定赤字率需要统筹考虑国家发展需要、宏观经济的增长潜力、宏观调控安排、财政收支等形势,以及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多种因素,这些方面在确定赤字率的时候都有充分的论证和分析。

“实际上根据宏观经济周期性的变化,通过提高赤字率,加强宏观经济的逆周期的调节,这也是世界各国的一个通行的做法。”廖岷表示,关于2025年赤字率具体是多少,需要履行法定的程序以后,才能向社会正式公布。

财政部:置换债务政策效果已经逐步显现

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揽子化债方案目前进展如何?在1月10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对此进行了详解。

据介绍,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增加6万亿元债务置换议案后,9日财政部在抓紧履行报批程序之后,就将分地区的债务限额正式下达给地方,并且指导督促地方抓紧做好发行使用工作。其中,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在去年12月18日就已经全部发行完毕了,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全部使用完毕。

“现在已经进入2025年,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议案,2025年紧接着还有2万亿元额度,各地已经启动了相关发行工作。”王建凡表示,将指导各个地方用好置换政策,严肃置换工作纪律,严禁挤占挪用债券资金,确保把好事办好,决不让政策“及时雨”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王建凡介绍,目前,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以上,有的地方还超过2.5个百分点,还本付息的压力大幅度减轻。有的地方优先置换即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涉众债务,区域金融环境显著改善。同时,置换政策的实施给地方腾挪出更多支持内需的空间,地方资金链条进一步畅通,可以更大力度支持投资和消费、科技创新等,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

据介绍,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实施的“后半篇”文章。

一是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扎实落实置换工作要求。指导用好用足中央支持政策,及时研究解决地方在化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广地方化债典型经验做法,让各个地方相互借鉴,一些好的做法有专门的交流平台,推动加快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二是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指导地方建立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台账,完整、准确登记债券的发行、使用、还本付息情况,确保所有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

三是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持续保持“零容忍”的高压监管态势,发挥部门协同监管合力,对违法违规举债和虚假化解隐性债务等问题严肃处理。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坚决阻断地方违法违规举债途径,促进可持续发展。

南方+记者 赵晓娜 刘长欣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