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已过,水台大地仍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稻米、粉葛、柑橘、释迦果……各种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品尝、购买。
近年来,新兴县水台镇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土特产”做文章,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升“产”的效益,打响水台镇特色农产品品牌,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释迦果迎丰收热销各地
沐浴着冬日暖阳,放眼望去,水台镇田甜释迦果基地的500多亩释迦果生机盎然,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轻轻取下套在果实上的防虫袋,一个个长势喜人的释迦果立现眼前,造型独特而又丰硕饱满。果农穿梭其间采摘果实,并将果实分类打包,发往各地市场。
近年来,水台镇整合当地资源,鼓励抱团发展,不断推动精品水果产业发展壮大。“精品水果产业在为农户创造丰厚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水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笔者看到,每棵果树挂果10—20个不等,果实每个都如拳头大小。“现在摘下来的果还不能吃,需放三五天,摸着感觉软了,才能吃。”一名工人一边摘果,一边介绍,“释迦果果肉香甜,口感软滑”。
田甜释迦果基地原位于江门鹤山市址山镇,于2023年1月搬迁至水台镇,基地占地500多亩,主要种植凤梨释迦果等优质品种。该基地负责人安美华介绍,水台镇多丘陵地貌,土壤疏松肥沃,光照充足,非常适合果树生长。此外,交通便利也是基地落户的重要原因。
目前该基地挂果的有100多亩,挂果期持续到清明节前后,预计总产量8万斤左右。“今年,释迦果的果形、个头、品相都很好,品质也不错,价格在15元—20元/斤,预计总产值约145万元。”
安美华介绍,释迦果主要是订单式销售,有商家订货就采摘,现在已经售出五六千斤,接下来进入丰收期,预计订单量会越来越多,主要销往海南、广东、广西等地。
据了解,该基地有20多名固定员工,负责栽种、剪枝、套袋、采摘等日常工作。目前,正值种植和采摘等繁忙季节,也会聘请周边村民,带动村民增收。
近年来,新兴水台镇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释迦果等特色水果种植,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有效提高了释迦果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采摘游拓宽致富路
在水台镇布茅村粉葛种植地,一排排藤蔓整齐排列,藤蔓下隐藏着硕大的粉葛,农户正拿着小铁锹细心地采挖,田间地头摆放着一根根刚采挖的新鲜粉葛。
“我们每天一大早就到地里收割粉葛,平均每棵能收割5—6斤,一个人平均每天可以割500—600斤的粉葛,然后运到收购点售卖。”农户陈叔说。
粉葛种植在水台镇已有多年的历史,由于独特的砂质土壤,非常适合粉葛的生长,有利于粉葛块根淀粉的转化和积累。
水台镇农产品收购点负责人李月凤介绍,从去年8月下旬一直持续到今年春节前,都是粉葛的采收时间。镇收购点会先和上一级收购方提前沟通,然后组织村民收割。2024年,亩产量大概3200斤,收购价约2.7元/斤,主要销往广州、江门等地。
据了解,粉葛已经成为水台镇农业的亮丽名片,也是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产品之一。2024年,该镇粉葛种植面积约800亩,预计产量超1200吨,产值达650万元。
此外,水台镇立足实际,不断放大特色农产品优势,利用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景区+采摘”“景区+农家乐+展销”“景区+展销”等多种模式,大力推动产旅融合,引导景区游客到采摘园采摘和品尝柑橘、凤梨等,打造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增值收益和丰富旅客游玩体验,两大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超60万人次。
每到瓜果成熟时,就迎来生态采摘游热。在离悦天下、金水台景区不远的杜村凤梨种植园,一到采摘季,游客便沿着乡间小路自驾来到这里“打卡”。“我们是从佛山过来的,在附近景区游玩时,看到有采摘场就过来体验一下。”游客田阿姨说。
“来采摘凤梨的游客很多,采摘的凤梨甜度非常高,每斤能卖8元以上,收入还不错。”农场主胡叔说,采摘场种植了2万多株凤梨,还种有火龙果、番石榴等,可谓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下一步,将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开拓农业农村互惠共赢新局面,让采摘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水台镇还持续深化组织引领、“头雁”带领、班子带头、党员带动的“一引三带”模式,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村集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支部+企业+农户”等模式,推动党支部与合作社互助互动、相融并进,抱团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如布冷村成立粉葛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党总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对种植的粉葛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让农户实现稳定增收。
一个个瓜果铺就了一条条甜蜜致富路。近年来,水台镇积极发挥乡村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家门口”的就业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水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更好地惠及农村、农民。
撰文:谭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